《我在济南刚刚好》,一部人才的“立体邀请函”

2025-08-29 19:52:32 来源: 新黄河 作者: 张成地

  山泉湖河城,人才第一等。

  近日,济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新书《我在济南刚刚好》,在山东书城隆重举行发布会。这本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宣传画册,也非普通的人才政策解读,而是一部融合城市形象、人才政策、生活体验与文化认同的“立体邀请函”。

  从各地政策比拼到“生活图谱”,济南这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新篇章。这本书背后,藏着怎样的城市人才哲学?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人才发展新思路?

  一、从“政策供给”到“情感连接”:人才叙事的济南转型

  《我在济南刚刚好》全书约26万字,使用了近700幅图片,分为“我”“在济南”“刚刚好”三大主题篇章,通过七个部分系统呈现了济南的创新发展活力、政策服务温度、人文历史底蕴、生态环境魅力以及市井烟火日常。

  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实现了人才叙事的转变。传统人才工作往往聚焦于“我们有什么”——补贴、住房、项目支持,这些固然重要,但济南的突破点在于转向关注“你需要什么”。

  发布会参会人员的“跨界”印证了这种转变:既有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等政策制定部门的负责人,也有天下第一泉景区、九如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生活场景的运营者;既有魏新、鲁先圣等文化学者,也有刘云香、耿直等扎根济南的人才代表。

  这种“政策端+生活端+情感端”的组合,恰恰呼应了书中的核心主张:人才对城市的选择,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考量,而是事业机遇、生活体验与精神归属的综合权衡。

  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朱孔宝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这本书的诞生过程:从策划至付梓历时近一年,团队从数千张图片中反复筛选最能展现济南风貌的画面,从海量的文字里精心提炼最能打动人心的表达。内容上数易其稿、字斟句酌,设计上大胆创新、反复打磨,力求让年轻人一眼爱上。

  二、从“独唱”到“合唱”:人才生态的协同构建

  观察济南的人才工作体系,“协同”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此次发布会由市委人才办指导,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与新华书店主办,看似简单的架构背后,是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的深度联动。

  市属国企的深度参与尤其值得关注。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文旅发展集团、公交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出现在会场,意味着人才服务正在从“政策层面”下沉到“服务末梢”:地铁线路的延伸如何拓宽人才的生活半径?文旅集团的资源如何丰富人才的业余生活?公交集团的线路优化如何解决通勤痛点?

  这些看似细微的衔接,恰恰构成了“城市服务力”的核心。真正的人才友好,不在于口号多响亮,而在于能否让人才在每天的通勤、消费、休闲中感受到“被重视”——这种重视,藏在公交站台的双语标识里,含在景区的人才专属服务中,融在书店的阅读沙龙里。

  发布会上,新华书店、舜耕山庄、公交集团、九如山度假区与出版社签订了合作推广协议,这意味着这本书将走进书店、景区、酒店、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从“案头读物”变成“生活指南”,让每一位来到济南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文化学者与人才代表的互动环节,更藏着济南的深层考量。魏新等学者对济南历史文脉的解读,与人才代表在济奋斗的故事形成对话,完成“城市精神与人才价值”的嫁接。人才对城市的认同,往往始于事业平台,终于文化归属。

  济南深谙此道,既用人才平台提供事业支撑,也用“泉城书房”“小广寒电影博物馆”等文化空间滋养精神生活,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之余,能找到与城市对话的精神通道。

  三、从“人才引进”到“共同成长”:“刚刚好”的城市哲学

  “我在济南刚刚好”,这个书名道破了济南人才战略的精髓。比起“最优”“顶尖”等极致化表述,“刚刚好”三个字既不夸大,也不迎合,更显从容——它指向的是城市发展节奏与人才成长步调的精准匹配,是硬环境与软生态的黄金平衡。

  这种平衡体现在政策落地的“颗粒度”上。人才在济南遇到的问题,很少是单一部门能解决的——创业需要市场监管的商事登记、科技部门的项目孵化支持,还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信贷对接;落户涉及公安与人社系统的联动;人才公寓申请需要住建部门的数据核验。

  济南用“多部门协同”的机制,避免了人才在政策迷宫中打转,这种“不让人才跑第二趟”的服务哲学,正是“刚刚好”的生动注脚。

  更深刻的平衡在于城市气质的塑造。发布会邀请的景区与酒店代表,实则是济南生活品质的“代言人”:既有天下第一泉的自然之美,也有明水古城的人文之韵;既有山东大厦的高端服务,也有“天上的街市”乡村度假区的田园之趣。

  这种“繁华与宁静切换自如”的特质,恰好击中了当代人才的痛点——在一线城市为高房价焦虑的年轻人,在济南能找到“踮踮脚够得着”的生活;在小城感到发展受限的精英,在这里能获得足够广阔的事业舞台。

  这场新书发布会的背后,是济南人才工作的“长期主义”思维。引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留才”“育才”,让人才从“过客”变成“主人”。

  正如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创意,济南的地图是“人”字形,意味着人才在济南是第1位的,人才也与这个城市共生共荣!

  “交通枢纽图书展示区”“文旅场景图书专架”等推广计划,显示出济南的用心:它不想让这本书成为一次性的宣传品,而是希望它能融入人才在济南的日常——或许是在遥墙机场的等候间隙,或许是在融创文旅城的休憩时刻,翻开书页,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细致与真诚。

  《我在济南刚刚好》的字里行间,写的正是这种“相互成就”的智慧。发布会落幕之后,这本书将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但比图书更可贵的,是书中描绘的场景正在济南的街巷里真实发生,那些日常片段,共同构成了“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生动注脚。

  或许,城市与人才的最佳状态,就是济南在书中写透的这个“刚刚好”——不刻意、不将就,彼此尊重,共同成长。这既是济南的人才哲学,也是一座城市走向未来的发展密码。

  (来源:新黄河)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