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曹亮
从背街小巷的环境蝶变到邻里矛盾的巧解妙化,从老旧小区的焕新升级到便民服务的精准触达……在济南的街头巷尾,一场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正蓬勃开展。各街道、社区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路径,以创新思维破解治理难题,用细致服务回应群众期盼,不仅让城市肌理更具温度,还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活力。本期“基层行走”话题,记者聚焦这些扎根一线的治理故事,解码济南街道、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破题之道”。
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
“红领物业”聚合力,贴心服务暖民心
近年来,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全市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有关要求,紧扣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目标,全面推进“泉城红色物业”建设,推动40余年老旧小区“逆龄焕新”,形成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工作新格局。
多举措推动组织全覆盖。深化物业领域党建联建,推动辖区11家物业企业通过单建、联合组建或选派党建指导员方式,实现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定期研究解决物业管理重难点问题。多领域推进服务零死角。开展“物业+”服务,探索小区养老、托育、就餐新场景,与街道首家全市银发经济产业联盟协作,为老人提供覆盖生活的127项家政服务,养老外卖再升级。翰林府物业将配套用房建成社区托育园,专属乳儿班、专业师资团队等功能更齐全,被《人民日报》等刊发。多维度助推治理无盲区。面对老旧小区停车难题,用“资源置换”打破条块分割,社区党委集聚小区、楼宇物业合力,用好楼宇泊车“时间差”率先探索“潮汐停车”,助推该领域物业投诉为零,全市推广。
建立多元治理体系。联合城管、应急等开展楼顶太阳能安全隐患排查,专业律师指导,全程实现零事故、零投诉、零纠纷。定期开展“项目经理接待日”,运用“定、商、办、督”四步议事协商机制,高效组织居民意见征集,优先推进的两个水改小区1个月内完成征集且同意率均超90%。健全矛盾调解机制。聚焦矛盾源头治理,社区党委牵头搭建恳谈会等有效载体,用好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商议事,建立“专人对接+党组织回访”模式,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问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稳步推进,全程无纠纷。实行跨部门协同督查机制。联合住建、城管等职能部门力量,对违规装修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建立定期通报制度。聚焦侵占业主公共收益等突出问题,通过“自查+公示+督查”三管齐下模式,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优。
优化公共空间强服务。集约利用小区闲置载体,建设“小区服务站”5处,实现“一站式服务办公、一体式诉求解决”。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安装完善烟感报警器等设施,增设智能充电车棚,居民生活更便捷。强化智慧支撑提质效。依托全市首家AI社工优势,线上征集居民意见,搭建起业主诉求和物业企业解决问题新桥梁。畅通“居民吹哨、物业报到”机制,用好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实现报修投诉一键直达。加强监督管理促规范。封闭式小区推出“基础服务+个性定制”模式,注重业主需求,重塑社区生活价值;在商务楼宇组建综合党委,探索“红色楼委会”治理模式,解决楼宇闲置载体租赁、暑期托管、配餐等民生实事20余件,鼎峰楼宇盘活率达98.7%,以优质服务激活营商环境“生态圈”。
济阳街道八里庄村
价值引领,积分赋能,善治生花
八里庄村党群服务中心。
近年来,济阳区济阳街道八里庄村聚焦乡村治理中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探索推行“积分制”管理形式,引导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小积分”撬动“大参与”,既盘活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又形成了“互助—受益”的良性循环,让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决策参与者、执行监督者、受益所有者”,生动刻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化为群众日常肌理的实践图景。
八里庄村通过建立“3+X”积分分类体系,明确积分标准,将村民日常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积分项目。积分项目聚焦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公益奉献三大核心领域,并细化为垃圾分类、庭院美化、志愿服务等具体行为指标,确保村民“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干”。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采用“时间+难度”双维度计量方式,体现劳动差异;设置阶梯积分制度,对老年人、技术性强的劳动给予倾斜;配套建立扣分机制,确保公平公正。这种“劳动—积分—实物”的闭环体系,尊重群众习惯,把制度嵌入日常生活,将抽象道德倡导转化为具体行为激励,真正实现“德治”落地。
在参与方式上,八里庄村坚持“线下+线上”双轮驱动,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提升治理覆盖面与灵活性。线下方面,设立“帮厨岗”“清洁岗”等岗位,推动村民就近参与;创新“代际合作”模式,实现老少协同、优势互补;为80岁以上及无劳动能力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70-80岁老人通过参与村务获得积分兑换餐食,构建互助共融的社区生态。线上方面,推出“远程挣分”机制,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子女或者城区青年通过村史整理、农产品推广等方式参与乡村建设,并可将积分部分转赠父母,形成“子女线上挣分、父母线下受益”的亲情反哺新模式,既维系情感,又促进资源回流乡村。春节期间,共有37位在外子女累计转出积分580分。
八里庄村注重积分结果的多元化运用,构建“即时兑换+荣誉激励”双轨机制,实现从物质激励到精神认同的跃升。一方面,设立“文明超市”和“积分专窗”,村民可用积分在幸福食堂兑换餐食,在“文明超市”兑换菜籽油等日用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劳动变现”。村中的张有水老人一年累计用积分兑换了48顿免费午餐,节省近千元开支。另一方面,将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优先推荐积分高的村民参评“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并将党员积分纳入民主评议与评星定级,形成“多劳多得、荣誉至上”的正向激励,激发群众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
八里庄村的治理实践不仅是一套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文化重塑。通过将传统孝道文化与现代治理手段有机融合,实现了乡村治理从“制度约束”到“情感共鸣”的跃迁。“云端孝心”模式打破了空间限制,在外子女也能参与家乡建设,让亲情成为治理的润滑剂;“荣誉激励”机制唤醒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道德自觉,赋予积分社会认同和价值认同,推动乡风文明由“虚”向“实”转变,真正实现了价值引领、柔性治理、润物无声。
凤城街道
“三位一体”解锁社区善治“幸福密码”
凤城街道新东方华庭社区“拉呱月”活动贴近居民听诉求。
8月26日,莱芜区凤城街道的网格员王欣楠入户走访了解到居民吴大哥家楼上住户空调持续漏水且联系不上。她迅速查阅信息册找到联系方式,协调双方共同检查。经排查发现排水管老化开裂,现场指导完成简易维修,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化解了邻里矛盾。像王欣楠这样的网格员,在凤城街道共有450名,他们织密民情联络网,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今年以来,莱芜区凤城街道聚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探索推行“听心事、议难事、办实事”三位一体服务机制,有效破解诉求收集难、协商议事难、群众评价难等问题,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基层善治助力群众“幸福满格”。
知民情方能解民忧,街道全面推行“社区书记接待日”、民情意见箱等民意收集渠道,推选1703名热心楼长担任民情联络员,今年以来累计处理各类诉求1560件,办结率达98%。探索实行“错时走访”工作法,针对不同群体特点灵活调整走访时间,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每周必见面”,对上班族采用“晚间周末访”,确保走访“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从快递小哥的饮水需求到单亲家庭的助学申请,从老旧小区的污水管道堵塞到小区停车困难问题,都清晰记录在泛黄的民情日记里,成为社区治理最鲜活的“民声档案”。
搭建多维治理平台,针对群众多元化诉求,打造“1+N”议事矩阵,以“社区书记接待日”为主平台,固定每周一天由社区书记、物业负责人、业委会代表共同坐班接访,累计接待群众2300余人次,当场答复解决率65%;精心设置“楼长话邻里”“马扎议事会”“夜话小广场”等特色议事点,将问题解决在楼前巷尾,让居民在家门口参与社区治理,解决楼道堆物、垃圾清运等“关键小事”400余件。
精细对接民生期待,让治理温度可感可触。组织举办“邻里文化汇”品牌活动,开展睦邻市集、爱心义卖、跳蚤市场亲子运动会主题活动110余场,惠及居民3.2万人次。聚焦“一老一小”,实施“金婚圆梦”公益摄影项目,为100对老年夫妇记录幸福瞬间。建成38个老年助餐点,累计供餐7万余人次。针对双职工家庭开设16个社区寒暑假托班,覆盖青少年超1000人次。挖掘“社区能人”资源,开设书法、手工等公益技能课堂46期,推动社区资源有效转化为基层治理新动能。
“群众盼啥,我们干啥。”凤城街道党建办负责人尚博通说,凤城街道将持续深化服务机制,扎实办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高效做好城市治理“民生大事”。
全福街道
旧貌换新颜,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全福街道精准对接居民诉求,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居民说了算”。
“今天咱们重点商量一下老旧小区治理的事,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适老服务这些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9月1日一早,历城区全福街道桑园南社区召开每日晨会,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两委”成员、物业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围坐一堂,聚焦老旧小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共商共治、现场拍板。这场“开门见山、直击痛点”的晨会,不仅让居民诉求有了回音,更让基层治理显实效、有温度。
会议上,大家围绕老旧小区治理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如公共空间利用、管线老化、适老服务等展开热烈讨论。社区党组织书记详细记录,并细致追问工作细节,确保每一项建议都被听见、每一个难题都有对策。
老旧小区治理,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小事”,更是关乎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大事”。全福街道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搭建“每日晨会”协商平台,精准对接居民诉求,广泛收集民意,真正做到“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将居民“急难愁盼”纳入改造清单。街道与社区、物业形成联动,逐一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杜绝“纸上谈兵”,确保“落地见效”。具体措施上,针对停车混乱问题,街道推动合理规划停车位,增设非机动车棚并配置充电设施;针对公共设施老旧,协调加快更换维修路灯、扶手、监控等设备;针对适老服务,打造活动专区,提供健康咨询、生活帮扶等系列服务;针对环境提升,组织专项清理乱堆乱放,补植绿化、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同时,建立网格日常巡查机制,做到即发现即整改,防止问题回潮。如今,晨会已成为街道、社区、物业、居民等多方协同的重要平台。通过“晨会共商、会后即办”的模式,把矛盾化解在前端,把服务做进心里。截至目前,全福街道通过晨会制度已推动解决包括老旧小区设施检修在内的民生实事54件。
“我们反映的问题,两三天就能见到动静,我们住得高兴,这日子也过得开心!”桑园南社区居民楼赵阿姨高兴地说。这种高效、透明、贴心的办事风格,赢得了居民的点赞。
下一步,全福街道将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持续深化晨会机制,推动更多资源、服务和管理力量下沉社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实干中传递民生温度,于细节处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钢城区南部新城锦绣佳苑社区
车库“升级改造”
居民自治解锁社区生活新质感
提升改造完成的车库。
“现在的车库干净又安全,停车变得舒心多了,大家的期盼和努力没有白费。”8月26日,钢城区南部新城锦绣佳苑社区居民董先生看着改造提升完成的车库赞不绝口。
据悉,锦绣佳苑三期3号楼和6号楼地下车库因年久失修、管理缺失,存在地面破损、积尘严重等问题,居民停车体验差。面对这一困扰,居民们自发组建了“车库改造议事小组”,对车库进行改造提升。
在社区的入户走访调研、组织协调下,经过多轮讨论达成共识,改造资金由居民共同承担,改造方案由居民共同决定。定下方案后,居民们齐心协力,有专人负责资金筹集、工程监督和账目公示。
本次改造共涉及110个停车位,通过重新铺设地面、规范标线划分等措施,让车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车库整洁有序,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以前进车库总是尘土飞扬,现在完全变了样,这样多得劲啊。”“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车库环境变好了,更让我们体会到‘主人翁’的成就感。”
车库改造成功,为居民自治注入了信心与动力。社区还将继续引导居民推进电路和供暖系统的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锦绣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洪亮表示:“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我们将继续搭建平台、提供支持,让更多自治项目落地生根,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幸福和谐家园。”(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彭栋 张群 毕研敏 亓楠楠 张敏 通讯员 王超 张玉凤 宫淑萍 周浩然 李月)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