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润城无声——济南社区治理的“温暖注脚”

2025-10-28 10:02:52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 陈曦 郭哲启

以文化人 润城无声——济南社区治理的“温暖注脚”

  太极拳“四进”活动为居民健康加油。

  城市疾行,心灵归栖。

  如何让社区不仅仅是功能意义上的居住区,更是情感相连、文化相融的精神家园?济南以一场深入肌理的“文化社区”建设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个文化书院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生态,织就一张张“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温暖网格。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纸上的规划,而是居民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日常,是流淌在邻里间的涓涓暖流,是激活社区内生力的源头活水。

以文化人 润城无声——济南社区治理的“温暖注脚”

  绚丽多姿的社区文化活动。

  理念跃迁

  从“单一输送”到“多元共生”

  过去,基层文化服务常陷入“政府演、群众看”的窠臼,活动内容与居民需求错位,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如今,新风劲吹,文化社区建设不再是“送文化”,而是“种文化”,“单一服务”也进化成了“多元共生”。

  槐荫区南辛庄街道以“文化内生力”为核心,系统构建“1+N”文化品牌矩阵,在“红耀南辛”总品牌引领下,各社区培育出“稚成集市”“公益市集”“惠聚邻里”等特色子品牌。从“主导者”转变为“赋能者”,街道通过建立“政企社校医”多元联动机制,将济南二机床的历史博物馆变为“流动课堂”,将红十字会资源引入社区打造“红十字捐书亭”,让文化供给从“单声道”变为“立体声”。

  天桥区制锦市街道朝阳街社区在“文化+”上做文章、下工夫,立足“文韵制锦 多彩朝阳”品牌,将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奶奶厨房”为高龄独居老人解决“做饭难”,“五单闭环”机制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达人接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文化”在这里不仅是琴棋书画,更是柴米油盐中的邻里温情。

  不难看出,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体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智慧——文化建设不再是文化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参与的“交响乐”。

以文化人 润城无声——济南社区治理的“温暖注脚”

  社区组建的“奶奶厨房”。

  功能进化

  从“空间再造”到“情感重构”

  社区文化空间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活动场地,更在于构建情感联结的枢纽、培育社区认同的土壤。

  全市各个社区通过精准定位、功能融合与资源活化,让冰冷的建筑变为有温度的“文化磁场”,实现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的跃升。

  济阳区银山社区明善书院堪称“全龄友好”设计的典范。他们将3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系统规划为老年健康之家“康吉苑”、中年服务之家“和美苑”、儿童教育之家“童真苑”和青年活动之家“幸福苑”,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服务矩阵。在这里,老年人可以在“善韵艺术团”中焕发活力,中年人在“巧手工坊”中学习技能,青少年在“亲子共读”中收获成长。空间的分层设计,实质是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精神需求的精准回应。

  优秀的文化空间设计,能够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在空间与人之间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

  市中区经纬书院聚焦特定群体,打造深度文化体验。创新性地以“美育+思政”为主线,推出“古琴艺韵”延时研修课堂,构建“专业导师+职工志愿者”的双轨教学体系。通过指法训练、琴曲欣赏、古琴雅集等活动,让职工在掌握技艺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从“技能学习”到“文化自觉”的升华。线上“惠E+古琴云课堂”与线下“节气音乐会”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时空界限。

  市中区泺源街道青年西路社区则通过“青藐书苑”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过深入挖掘“上新八典”等人文典故,在书院中开辟“非遗文化角”,陈列面塑、剪纸等手工艺品,让居民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历史厚重。同时联动山东剧院、山东省科协等共建单位,将优质资源引入社区,形成“小社区、大资源”的格局。

以文化人 润城无声——济南社区治理的“温暖注脚”

  夏令营和实践体验课堂拓宽青少年视野。

  效能提升

  从“文化惠民”到“文化育民”

  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不仅是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精神,实现从“被服务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转变,让文化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

  槐荫区御景社区构建了“党建引领+阵地支撑+多元参与+内生驱动”的完整闭环。他们孵化“为爱随迁·艺起幸福”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建立“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将文化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残疾人服务队定期走访帮扶,妇女儿童服务队实现“微心愿”精准对接,党员急先锋服务队带动更多居民投身公益——文化在这里成为凝聚共识、动员群众的有力纽带。

  南辛庄街道“指尖造物社”连接手工订单资源,帮助宝妈通过编织绒棒实现增收;“yeah·微漾夜校”对接茶艺、瑜伽等课程,让青年在家门口提升技能;划分“青少年生力军”“青年先锋队”“老年压舱石”三支队伍,形成“全民接力”的文化建设格局。文化服务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真正回应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朝阳街社区的“红枫护学队”连续四年为幼儿园提供交通疏导,助力两所幼儿园入选市级示范园;“星火文旅队”作为天桥区首支文旅志愿服务队,策划“名人足迹游制锦”项目,服务游客5.7万余人次。这些由文化凝聚起来的志愿力量,正在成为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支撑。

  当文化真正融入社区肌理,它就能超越娱乐功能,成为凝聚共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社会资本,实现“文化育民”与“文化善治”的有机统一。

  文化是社区流动的空气,是邻里间温暖的语言,更是城市软实力的微观体现。在泉城,这些散布于街巷的文化书院,如同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重塑城市基层治理生态。真正的文化社区,不是“创建”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它生长在居民的积极参与中,温润在邻里的真诚笑容里,回荡在每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日常。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