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商量着办(58)济南 “商量” 赋能非遗活态传承: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2025-11-03 15:13: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谢玮

  编者按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建设“为民政协、务实政协、开放政协”,济南市政协探索创建“商量”平台,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延伸。“商量”将选择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题目,邀请政协委员、各界群众、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即日起,大众网济南频道联合济南市政协,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咱们“商量”着办》,根据“商量”平台组织的活动内容,助推济南市政协更广泛、更充分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进共识,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汇聚强大合力。

  大众网记者 谢玮 济南报道

  从莱芜梆子的铿锵唱腔到章丘黑陶的“黑如漆、亮如镜”,从鲁绣的细腻针脚到泉水扎染的灵动色彩,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散落人间的珍珠,串联起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2025年10月,济南市政协以“非遗里的济南”为主题召开月度商量座谈会,组织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调研、深度协商,从历史价值挖掘、当代作用发挥到未来传承路径,为济南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汇聚智慧,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

  溯源:非遗是济南的“活态史诗”与“文化薪火”

  “非遗是文明的‘时间胶囊’,承载着济南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继平的评价,道出了济南非遗的深厚底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皮影戏)、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132项、市级非遗564项,数量与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这些非遗项目,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根基。

  在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国家级传承人刘刚介绍,这一以莱芜方言为基础的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1992年曾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其独特的唱腔与剧目至今仍在舞台上传递着齐鲁风韵;在章丘中国龙山文化黑陶研发中心,省级传承人刘德功展示的蛋壳陶复刻品,再现了4000 年前“薄如纸、硬如瓷”的工艺奇迹,被史学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而在莱芜锡雕工作室,国家级传承人王绪贤以纯锡敲锻器具,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传统手工艺的匠心与智慧。

  “当听到吕剧、蟠龙梆子的鼓点,就会油然生出亲切感。”张继平表示,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认同的纽带。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上万件农事器具、锦绣衣裳等展品成为教学素材,学生闫文宇感慨:“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文化血脉,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这种将非遗融入教育的实践,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历史、感知文化。

  焕新:非遗从“情怀寄托”变为“发展动能”

  如今的济南非遗,正突破“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传统阿胶制作技艺通过“透明工厂、线上直播、研学体验”实现“非遗+数字”转型,博物馆讲解员魏伟介绍:“我们通过中医药文化墙、阿胶文化节等活动,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提升保护与传播水平。”

  非遗的商业价值也在不断释放。“当非遗化身生活美学,它不再只是情怀的寄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富矿。”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幸福渔村酒店董事长黑珊表示。省级非遗“莱芜口镇南肠”传承人刘锋对此深有体会,他所在的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将非遗技艺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让南肠从传统食品变为“金字招牌”,“非遗只有在市场中被使用、被传播,才能实现‘传承-保护-创新-收益’的良性循环。”市级非遗“髹漆技艺”传承人王国强则更具创意,他将拥有8000年历史的大漆技艺与西方电吉他融合,定制的大漆吉他获得格莱美评审委员会认可,让济南非遗走向国际舞台。

  在文旅融合领域,济南同样成果丰硕。市文旅局推出10条非遗旅游线路、7处非遗打卡点及非遗主题旅游大巴,擦亮“曲山艺海”城市品牌;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103家非遗工坊,打造章丘文祖、济阳仁风等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乡镇;2025年9月,拉美40多位艺术家走进明府城,在体验皮影戏、曲艺等非遗项目后赞叹不已,非遗成为济南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破局:“商量”共探非遗传承的未来路径

  尽管济南非遗保护成效显著,但“会做不会卖”“传承断层”“运营模式单一”等问题仍困扰着传承人。在商量座谈会上,委员与专家们直面痛点,提出一系列务实建议。

  “建议建立省级非遗博物馆,搭建专业运营平台。”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西城时光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若冰提到,当前非遗产品缺乏“网感”、消费场景局限,需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数字”拓宽路径,“将技艺制作过程拍成视频上传,既能守住‘老味道’,又能解决商业化痛点。”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赵屹则提出“非遗+城市更新”理念,建议延伸非遗教育、文旅、时尚等产业链,“让非遗成为撬动城市发展的金钥匙”。

  针对传承断层问题,多位委员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逯艳关注“Z 世代”群体,提出借助元宇宙、VR、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让非遗贴近年轻人喜好;济南市政协委员丁长缨提到“守正创新”,“既要守住非遗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也要创新表达方式与运营模式”。非遗传承人也积极发声,刘德功希望打造“一站式非遗体验中心”,秦老太茶汤传承人秦文则呼吁“让非遗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实现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双赢”。

  对于这些建议,市文旅局积极回应。副局长吴波表示,将结合调研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推动非遗记录工程、区域整体性保护,同时加大“非遗+数字”投入,“我们将认真研究每一条建议,切实解决传承人面临的难点痛点”。此外,济南还借鉴广东揭阳“百姓舞台”常态化展演、福建泉州“非遗在社区”等经验,计划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生态系统,让非遗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

  展望:让千年非遗照亮城市未来

  “非遗里的济南是小切口,却能做大文章。”市政协主席雷杰在总结时提到,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对城市内涵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如今,济南正以“商量”为纽带,凝聚政府、传承人、社会各界力量:百花洲思敏街为非遗匠人下调36.7%租金,虞山书院提供免费场地与水电支持,消费券向非遗产品倾斜,短视频宣传助力非遗“破圈”…… 一系列举措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走去,济南的非遗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融入城市发展。相信在持续的“商量”与实践中,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将成为济南建设“强新优富美高”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支撑,让“非遗里的济南”不仅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更成为市民的幸福体验、游客的难忘记忆。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