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听“三乡人才”的马山创业故事(四)枕上青山梦

2025-05-06 09:45:17 来源:  作者:

  我叫李娜,是长清区马山镇土生土长的姑娘。如今,大伙都亲切地称我为“枕上追梦人”,这个称呼背后,藏着我和马山药枕一段跌宕起伏又充满希望的故事。

  近年来,马山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在外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还记得当时,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干部们真诚地向我们讲政策、谈机遇。看着他们眼中对家乡发展的殷切期盼,听着他们描绘的产业蓝图,我内心沉寂已久的创业火种被再次点燃。

  在各大景区游玩时,我发现每个景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那时我就在思索:“马山有什么特色呢?”很快,鬼谷子文化、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大绿色植物标语等特色元素涌入脑海。突然,我灵机一动,植物标语用的是柏树,山上漫山遍野的柏子,不就是天然的宝藏吗?要是能做成绿色天然的药枕,既能开发文创产品,又能创造新的产业,这简直是一举两得!就这样,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创业的激情,我毅然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初期的困难远超我的想象。研发药枕时,我们面临着双重难题:不仅对柏子的处理工艺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如何搭配出科学有效的药枕配方。那段时间,我整日泡在资料堆里,一头扎进《黄帝内经》《千金方》等中医古籍中,逐字逐句地寻找关于药枕养生的记载。泛黄的书页上,古人对于药枕助眠、养生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希望,但古籍中的记载大多简略,想要将其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药枕配方原理,我四处奔波,拜访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有的专家远在外地,我就提前数月预约时间,不辞辛苦地登门请教;有的专家工作繁忙,我就抓住一切机会,通过电话、邮件反复沟通。专家们被我的执着所打动,结合马山本地的柏子特性,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经过反复试验,我们终于确定了独特的柏子烘干、粉碎和填充工艺,也摸索出了科学的药枕配方。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做出来的枕头要么容易发霉,要么无法发挥药效。那段时间,我焦虑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不仅如此,身边的朋友也对这个新项目充满质疑,觉得我这是“瞎折腾”。家人一开始也不理解,觉得安稳工作才是正道,何必去冒这么大的风险。但镇上的领导却对我的想法表示肯定,并给我推荐了几家相关企业。于是我又跑遍了省内各大加工厂,向专业人士请教,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加工方法。家人虽不理解但给予我最大的支持,我把家里当作生产基地,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旅。

  我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所以,绝不允许出现丝毫马虎。同时,我也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给马山药枕注册了商标,设计了精美的包装,还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起初,电商销售一直不温不火,正当我感到迷茫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镇党委书记知道了我的创业故事,他鼓励我参加第一书记大集“马山好品”展销活动,刚刚上架,马山药枕就因其助眠和马山文创的属性被一抢而空。线下的火爆销售又带动了线上订单的激增,这让我看到了希望。随着产业的发展,我们不断创新,目前已经开发了柏子、花草、中草药三个系列7款产品。

  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党建引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镇党委不仅为我们提供政策扶持,还积极帮助我们对接资源、解决难题。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是政府的关怀和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

  如今,我们的马山药枕已经小有名气。从创业到现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卖出20余吨药枕。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看着家乡的特色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感到无比欣慰。未来,我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开发更多养生产品,把马山药枕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我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我们的“枕上事业”一定能越做越大,让更多人感受到马山的温暖与魅力,也让家乡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通讯员 黎明)

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