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经济开发区创新服务模式,按下项目建设“加速键”

2025-08-06 10:2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商政 许锋 杜燕

  “这次,济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包挂人员牵头协调,公交公司就在项目二期门口(玉清路)加设了一处公交站牌,满足了园区员工就近乘坐公交车的需求。”近日,连城·智造时代产业园负责人于静脸上洋溢起灿烂的笑容,据她介绍,在一次交流中,她向管委会工作人员提出这项需求,没想到管委会包挂人员紧接着协调双方沟通对接,并在很短时间内解决完成。这正是管委会开展项目包挂、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缩影。

  靠前服务,把“问题清单”变“服务清单”

  今年以来,济南长清大学城(济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分类建立“在建(在谈)项目、规上工业企业”责任清单,推行“一企业一专员”“一项目一专班”“一园区一部室”等包挂机制,创新“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企业服务员、安全监督员、纪检监督员”“五员合一”服务模式,企业需求在哪里、服务专员就跟进到哪里,让企业办事更省心、更便捷,变企业“多头跑部门”为专员“躬身找企业”。今年先后协调解决基础配套、政策落实、人才引进等各类问题百余项。

  “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已成为济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常态。管委会制定了《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办法》,组建由招商、审批、建设等多部门骨干组成的“项目管家”团队,建立从项目洽谈、落地到运营的全流程服务专班,打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组合拳。

  在奥图·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推进中,“项目管家”提前介入,协调各部门同步推进,帮助项目尽快落地,该项目总投资3.7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20亩,主要生产制造汽车冷冲压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等高端智能化设备,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成为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链的骨干带动企业。

  流程再造,让“审批壁垒”成“通途大道”

  针对项目审批中“环节多、材料繁、时限长”的痛点,济南经济开发区推进流程再造,创新推出跨领域业务“一窗受理” “一件事”等模式,将“企业市场准入”和“工程建设立项”两项跨领域业务归集到一窗;将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三个阶段融合办理,以审批流程“拆墙破壁”“串点成线”,促进项目服务“提速提效”。

  “以前跑审批要准备十几套材料,去好几个窗口,现在是专人帮办、代办。”国舜绿建低碳和钢智能科技示范产业园二期项目负责人介绍。据悉,通过流程优化,开发区项目审批平均时限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案例越来越多。

  比如,创新谷智能智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当天办理完成“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四证,成为济南市工改系统3.0版第一个“开工许可一件事”项目,让企业申请一次、只跑一次就能开工建设。

  这次创新让项目开工从过去的“碎片化”审批转变为如今的 “一体化”,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按下“加速键”。

  要素保障,用“精准滴灌”解“发展之渴”

  项目建设的“加速跑”,离不开要素保障的“强支撑”。济南经济开发区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针对不同项目的资金、用地、用工需求精准施策。

  济南经济开发区优先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探索多元化供地模式,在济南市先行先试“租赁土地办理工业项目审批手续”,并实施“原地起飞”行动,对低效地块通过招商合作、产权转让、土地收回等路径进行盘活,向存量要增量。同时,济南经济开发区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分层施策、精准滴灌”,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此外,济南经济开发区促进要素融合“提效”,鼓励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将低效资源、研发设备、科研成果纳入“产业链要素共享池”,让技术、人才、成果高效流动、精准匹配,实现各类要素利用率与价值的双重提升。如济南经济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关联企业、高校、院所等成员单位201家,可实现要素复用增效,让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精准匹配。

  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机器声此起彼伏;刚投产的车间里,生产线高速运转……如今,行走在项目产业园区内,处处可见开工建设的火热场景。今年以来,济南长清大学城(济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力推进各类项目97个,同比增长20%;竣工项目26个,运营后预计实现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聚焦“3+2”产业体系,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谋划招引关联性企业42家。

  下一步,济南经济开发区将持续升级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效,以更优环境、更实举措推动项目建设“再加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讯员 商政 许锋 杜燕)

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