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灌浇自动化孕育西部沃野 槐荫“新农人”种出“万象耕新”

2025-05-07 08:10:32 来源:  作者: 岳璋

  大众网记者 岳璋 济南报道

  农业现代化关乎粮食安全,随着乡村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致力于应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新农人以其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投身希望的田野,为“三农”注入科技活力。在济南市槐荫区玉清湖街道,济南鑫富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臣达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四个环节,积极改良农业生产方式,将科技化、智慧化等现代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在提高农作物亩产量、提升农作物产出质量的同时减轻耕作压力,并提高劳作收入。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种田”:机械化改写农耕史

  阳春四月,玉清湖街道的麦田里,水肥一体机高效运转,麦浪翻滚如金,槐荫区的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春耕图景。

  “以前忙碌一整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干完!”李臣达望着正在麦田中自动上水施肥的现代化机械感慨。

  麦田里,水肥一体机正通过智能喷灌系统精准输送养分。李臣达介绍:“这台机器能自动配比水肥,农民只需设定参数,就能释放双手。”作为槐荫区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李臣达深耕智慧农业领域,带领团队推广生物富硒技术、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并推动“吴家堡大米”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他主导的“全托”“半托”农业托管模式,打造“5公里服务圈”,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支持,让“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生根。

  新农人精神: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在槐荫区现代农业的转型浪潮中,李臣达是当之无愧的探路者。

  这位头顶“齐鲁之星”“槐荫区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的新农人,带领团队研发推广生物富硒技术,打造“吴家堡大米”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让黄河畔的稻米香飘全国。他创立的“5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推出“全托”“半托”模式,为农户提供从智能配肥到电商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与省农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建设高产试验田,推动良种覆盖率超90%,让“藏粮于地”战略落地生根。

  从坚守田地数十载的执着,到以科技反哺乡土的担当,槐荫区这位新农人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民的使命。既传承了“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文化,又拥抱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生。

  正如李臣达所言:“农业不仅是生计,更是责任。我们要用智慧让每一寸土地产出更大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向新而行:政策助推打造黄河流域智慧农业高地

  槐荫区农业的蜕变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撑。

  槐荫区农业农村局将智慧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打造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区,努力实现农业数据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农业无人化高效生产。近年来,槐荫区将稻麦种植与智慧化技术相结合,实施了“卫星平地”技术,通过整地设备实时上传数据,通过卫星测量整平地面,其误差仅有不足5厘米。同时,槐荫区所有小麦目前均已实施无人机喷洒技术,通过统一标准,定时、定量完成农药喷洒任务,通过该技术,每亩地的农药喷洒只需数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基本实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一喷三防”。

  在政策的帮扶下,新农人李臣达积极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举措,2024年以来,在槐荫区玉清湖街道古城村、腊山街道后周村共计流转整改复耕土地750亩,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让流转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多打粮多出产,他携团队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合作经营的新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长。目前,他与科研院所合作,种植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示范田100亩、对锈病免疫的旺禾106、京科938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田500亩、多用途百合20亩;与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合作打造100亩“优质高筋麦”、500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李臣达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向周边群众传授专业农业技术,2024年,他经营的鑫富达公司被评为济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田间学校,李臣达作为农民高级农艺师进行田间授课,承接学习培训10余次,累计培育200余人次。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是国之大事,也是槐荫区贯彻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完成“抓项目强产业提质创优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形成新型智慧农业产业体系的征程中,槐荫区正不断加力,深入探索,推动传统农事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今年,槐荫区锚定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工作目标,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持续推广应用“九大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并不断擦亮“槐乡厚礼”区域公用品牌,做强“槐荫四宝”品牌,打造更多高附加值农产品,推动全区“三农”工作进一步提质创优、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槐荫新篇章。

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