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济阳区曲堤街道办事处 杜雪燕
济阳区城市IP是“闻韶圣地、善美济阳”,闻韶文化就像一座丰碑,在济阳大地上万人敬仰世代流传,闻韶台作为历史人文遗迹始终被当地文人墨客和广大群众所怀念,重修闻韶台的呼声越来越大。
一、曲堤闻韶文化的起源
以闻韶台为代表的闻韶文化能够在曲堤产生、传承并被世代敬仰,应该有他的历史土壤、人文环境和现实价值。本调研报告多数陈述、观点来自于对《古镇春秋》以及前辈发表文章的学习和研究。
(一)曲堤在商周时期是一座诸侯方国驻地。闻韶文化之所以会出现在曲堤,孔子周游列国会到曲堤来,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曲堤商朝是逄公(逄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的封地,逄伯陵是周文王的表叔,逄氏家族一直征战在齐国大地(临淄、高青一带),商末为薄姑氏取代,迁至济阳一带,商末周初在曲堤方国,是忠义果敢之士代表。曲堤北5公里有一处刘台遗址,出土文物多次出现铭文“逄”字,经推断为逄公墓群。逄伯陵后人逄公死后葬于刘台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新中国建国后历经3次挖掘(1979年、1982年、1985年),先后挖掘墓葬6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有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骨器、串珠六类,6号墓为西周逄国国君夫人墓,挖出玉龟、玉鹅、玉鱼鹰、玉兔、青铜器等葬品,其中青铜器铭文“王姜作龏姒宝尊彝”,据考证这件铜器为周昭王母亲王姜为孙女(周昭王女儿)龏姒做的出嫁媵器,从中看出逄氏家族与周王室有密切关系。
曲堤古城,据济阳县志古迹篇记载:县东北三十里,曲堤镇故城址,系秦所置,著县汉属济南郡,水经漯水经著县古城是也。曲堤商周时期是诸侯方国,秦朝是著县,汉为朝阳县,汉景帝四年与章丘合并为“阳丘朔镇”(阳丘县城现为章丘绣惠街道回村附近,“朔”为北,意为阳丘北边重要城镇)。曲堤古城拥有高大城墙,东西南北四方大门,南门叫“阳丘朔镇”,北门叫“济武中枢”(明清时期曲堤是济南至武定的必经之路,正好居于两府中间,起到了枢纽作用),东门叫“雅周门”(闻韶台在东门里,崇尚韶乐、周礼、儒家文化),西门叫“达圣门”(古城寺庙、禅塔都坐落西门里,佛教文化气息浓厚)。四门下都有砖桥跨越城壕,南门桥废的最晚,叫“古著桥”。另外还有东南门、西南门、东北门、西北门,形成八卦式建筑格局。城内有南北两座阁楼,南阁在南门里(1953年还残存),是座长25米、宽20米、高13米的高台建筑,有一半圆形砖砌大门洞南北穿台而过,台上有三间老式瓦房,房内有一木质神像。北阁在北门里,建筑与南阁相同,阁楼上房内塑满了鸡嘴鹠神像(符合东夷文化特征,以鸟类为图腾,寓意美好吉祥)。城内有四街八隅头四稍门,至今大隅头保存完整,比四周高1米左右,看出古城利用自然坡度排水的智慧。古城内除闻韶台、闻韶书院外,还有庙宇、寺院、廊坊庙、关帝庙、山西会馆、尼姑庵、无梁大殿、二郎庙、三星庙、烽火台、禅塔、弥勒寺等建筑,其中尼姑庵内有七八位尼姑,整日击馨念经,直到解放后还有;“禅塔晚灯”是济阳县古八景之一,禅塔据考证是隋唐时期建设,康熙四年、八年、十八年三次地震后倒塌厉害,1956年、1968年两次扒砖后彻底消失。通过古城建筑,看出曲堤在历史上曾是品级较高、延续朝代较长的城池。
正是因为有曲堤古城,有忠义果敢逄伯陵后人,有与周王室亲密关系,才有舜帝后人将韶乐带到曲堤,才有孔子拜谒逄公墓,在曲堤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二)韶乐的起源。韶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由舜帝和乐官夔(kui)共同制作,史称舜乐,集诗、乐、舞(礼)为一体,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祭祀礼乐。韶乐制作背景是:尧为帝时注重农桑,发展生产,关心民众的疾苦,是一位有道圣君。在继位的问题上,更是高风亮节,择有德者而禅位。《吕氏春秋•仲春纪•古乐》记载:“舜帝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已明帝德”。舜即位后,感其品行神于“韶”,就把尧帝的功德谱入“大韶”,进行歌颂传扬,教化民众,世代相传。《大韶》,初期用于祭四望(是一种遥祭仪式,对象为天下的名山大川之神),后期逐步成为国家庆典专用的一种高级音乐,只限帝王宫廷使用,是等级最高、运用时间最久的雅乐。它侧重于安泰祥和、厚重仁德、礼仪教化;曲调和谐优雅,熏风畅悠,犹如天籁之音。有记:舜帝品德足千秋,韶乐音韵美名流。德神于韶和者稀,千古岁月思悠悠。
(三)韶乐传入曲堤。韶乐作为等级最高的雅乐,只有在王室、宫廷才能够演奏,之所以会流传到曲堤,明朝济阳人高时(官至左布政使)《闻韶台记》中有记载,大意是因为:周武王灭商后,找到虞舜的后人“妫满”,将他封于河南陈地,称陈侯,允许陈侯在家祭时演奏韶乐。陈氏子孙都痴迷于韶乐,让韶乐得到了较好的保存。陈侯后人“子完”在权利争斗中逐渐败落,带领家奴从陈地逃往齐国时曾流落到曲堤古城,所以孔子能够在曲堤听到较为完整的韶乐。
(四)闻韶台盛境。闻韶台雏形应始于汉唐时期(明朝曹天宪在《重修闻韶台记》中说:“汉唐以来,先师过化之地,俱必有建,因筑台期间”),自元代王士熙《曲堤镇修建大成庙碑记 并铭》开始有记载,始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闻韶台经过历代修建完善,鼎盛时期的总体面貌为:台基占地3300多平方米,台上面积1000多平方米,台高约40米,是座完全用黄土堆成的高台建筑,台面方砖铺地,四周青砖花墙相围。台上有大成殿、魁星楼、状元阁、抱厦、偏殿、碑林、水井、等建筑群体,种植有香松,阳面半坡建有闻韶书院、万世宗师坊。
魁星楼是闻韶台的进门,从台的东南脚下可拾级而上,在入阶口处有两个石狮子守于左右,行到30米处仰观,映入眼帘的高15米的三层楼是魁星楼,底层楼大门朝南,分两路进台,一路进门向西拐贴壁登极,穿过黑谷洞进二楼去三楼出北门可达闻韶台上院,一路进门登阶北上,走到尽头西拐可达闻韶台下院,上院有大成殿、状元阁、抱厦、偏殿、香松等,魁星楼三楼塑有魁星点状元像。大成殿(亦叫大成庙)高大宏伟,正殿檐下悬挂“万世师表”镀金横匾,殿内塑有圣人冕旒像、红光焕发,慈祥和蔼,充满睿智,颜、曾、思(孔伋)、孟四哲两旁相陪。正殿门楣是:“子在·闻韶 ” 两侧是:“万世为官祖 百代帝王师”的楹联。状元阁与魁星楼三楼相对,室内塑有状元冠服和怀抱卷轴的状元,旁有书童侍立。台顶香松,位于大成殿门右边,据传清道光十年清明节后由“翠云庵”里的尼姑小香师傅种植管理,历经120多年后长成林参天大树,到1952年被刨出,木板做了曲堤完小的大门。
闻韶台下院有碑林、水井等。闻韶台下院共有碑刻八块,西边六块为记事碑,记载了闻韶台历次修建过程。东边两块为龟驼碑,高2米,一块是北宋曾巩(1019年-1083年)任齐州知州到曲堤办案后登临闻韶台留下“仁人为本”碑刻;一块是北宋黄庭坚(1045年-1105年)任德平县令时到曲堤登临闻韶台留下“千古一脉”碑刻;从两块碑刻可以推断闻韶台在有记载(公元1161年)前就已经声名远扬了。水井位于魁星楼西侧,直径2米,从井底向东直通台外,经考察是修台时的进料口,筑成闻韶台后,改为台顶排水道。闻韶书院位于魁星楼右下侧,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时任武定(今无棣镇)兵备道俭事曹天宪倡导捐资修建《重修闻韶台》“建社塾数楹”,并让有学问的人主事,让周围的学生读书。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武定府武德道副使尹应元重新修饰闻韶台上建筑,并在闻韶书院前建立了“万世宗师坊”,石刻联云:“玉振金声三月独含千古味,凤仪兽舞两阶犹动四方风”,使闻韶书院增添了幽深古香气氛,也使闻韶台增加了庄重典雅的色彩。户部尚书高时详解此事写了《闻韶台记》。
闻韶台上大成殿、状元阁、魁星楼、闻韶书院、万事宗师坊都是儒家文化精髓代表建筑物,千百年来随着时政变迁,或兴盛或衰退,冥冥之中记载了一部中国兴衰更替史。特别是万世宗师坊的石刻对联,让悠悠韶乐穿越古今,始终萦绕在济阳大地。
二、韶乐的发展与孔子闻韶
韶乐,是历史上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其乐尽善尽美,思想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体现了“中华道德始祖”虞舜的德行圣迹,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普遍的道德理想追求,是儒家所尊崇的思想道德典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一)韶乐是六乐之首。孔子精通六乐,六乐包括:《云门大卷》,古代最早礼仪性乐舞,用于祭祀天神;《咸池》,尧时乐舞,用于祭祀地神;《大韶》,舜时乐舞,用于祭四望;《大夏》,禹时乐舞,用于祭山川;《大濩》,商时乐舞,祭周始祖姜嫄;《大武》,周时乐舞,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是奴隶制度时期歌颂帝王功德并祭祀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流传至秦汉时期,只有《大韶》《大武》二乐。孔子与周国大夫苌弘谈论韶乐、武乐时说:韶乐是虞舜太平时期的和谐音乐,曲调优雅弘盛,侧重安泰祥和、礼仪教化,尽善尽美!
(二)韶乐发展历程。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随着朝代更迭,《韶》乐曾先后易名为《大韶》(秦)、《文始》(汉)、《大观》(南朝)、《中和韶乐》(明清),其乐制乐用也有代际之差,但思想根本却犹若磐石未尝有变,《韶》乐始终散发着温暖的道德光辉照耀着华夏民族不断前行。明清时期的《中和韶乐》在乐制中依然保持规格最高,用于祭祀、朝贺、宴飨,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及演奏人员,进行研究实验恢复,2004年在天坛公园“神乐署”正式公开演奏《中和韶乐》。2019年12月2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人民政府、中央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的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在广州大剧院首演。《新韶九章》共有九个乐章(《舜颂》、《涂廪浚井》、《娥皇与女英》、《明德》、《赓歌》、《干戚舞》、《南风》、《南疆巡记》、《卿云》),用双起承转合的结构,宏大的乐队编制,盛大跌宕的交响,大型组曲的形式展现了上古贤帝虞舜继承尧帝“明德”“齐家”“治国”,开太平盛世的一世丰功,歌颂了舜帝的无量功德,高高扬起了中华民族道德人文的火炬。
(三)孔子曲堤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35岁时(公元前517年)秋季(大约9月23日)到曲堤,先拜谒逄公墓,后在曲堤古城坑塘边的驿馆休息时听到韶乐,然后学习研究韶乐,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孔子•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曲堤古城名人雅士为纪念此事,在孔子听韶乐的地方堆土成台,建设闻韶台。从资料中能够找到的《大韶》就只有来自于《孔子》电视剧以排箫、祝词为主的韶乐。1991版电视剧《孔子》第6集,孔子追随鲁昭公从鲁国奔赴齐国,第一个场景就是在河边听到韶乐,其祝词曰:“请记住这歌词吧:王为表率,百事振兴;慎重地对待立下的法度,恭恭敬敬地行事,不断反省自己,事业便会成功”。电视剧中虽没有明确孔子在什么地方听到韶乐,但弯曲河水、斑驳黄土等场景,符合“曲堤”因古漯水弯曲绕城而得名的历史方位。祝词、曲调契合孔子尊礼崇德和谐思想。明朝武德兵备佥事刘世赏《重修闻韶台记》记云:“舜之德神于韶,夫子之德神于闻韶”,与本地崇尚闻韶文化的前辈交流,大家一直认为,正式通过对《大韶》的学习研究,让孔子的儒家思想更加成熟坚定。
三、闻韶台的发展历程
对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到底是出自何处,当前有记载有争议的两处,一是曲堤闻韶台,二是临淄枣园村“孔子闻韶处”。但无论怎样争议,通过《大明一统明胜志》、《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济阳县志》记载、文人记述、照片佐证,曲堤闻韶台是实实在在矗立在曲堤千年以上,特别是明万历《济阳县志》卷二《地理志•古迹》称该台“当为东省第一胜”。闻韶台以高台、儒家文化标志性建筑齐全的形式进行记载的全国独此一处,足以看出该台在人文历史长河中有较高地位。
(一)闻韶台历次修建。闻韶台初建于何时,由于岁月淹没,资料缺乏,已经无从考证。但据济阳县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明朝曹天宪在《修闻韶台记》中说:“汉唐以来,先师过化之地,俱必有建,因筑台期间”;曲堤四周40公里内无山,闻韶台在黄泛平原地区是标准的高台建筑,是古人模仿山岳之形,显示高大气魄的一种崇拜物化,符合汉唐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需求。
济阳于1129年置县后,闻韶台的历次修建都作为济阳县的大事件载入县志,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修建记录。
闻韶台历次修建记录表
次第 | 时间、资金来源 | 倡导、组织人 | 修建内容、记载文字 |
第一次 | 宋金(公元1161年);资金募集:周点诸孙 | 倡导者:周点(肃正廉访使,曲堤人)、王绘(著作郎) | 创建文庙(贞佑之乱破坏)。元•王士熙《曲堤镇修建大成庙碑记并铭》 |
第二次 | 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 资金募集:张友仁、张友恕、张友钦 | 王士熙(御史台、东平人)、张友仁(儒生、曲堤人) | 重建大成殿四楹,安装圣哲塑像,礼经,讲堂,斋舍庖厨,棂星门等。元•王士熙《曲堤镇修建大成庙碑记并铭》 |
第三次 |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 资金募集:捐资 | 曹天宪(武定兵备道佥事、江西浮梁人) | 重修闻韶台,在台下庙遗址建社塾数楹(后称闻韶书院)。明•曹天宪《修闻韶台记》 |
第四次 | 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资金募集:公捐、私捐各一半 | 刘世赏(武德兵备佥事,四川人) | 加固、重新粉饰墙面雕塑等,较前雄丽。 明•刘世赏《重修闻韶台记》 |
第五次 |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资金募集:公捐、私捐各一半 | 尹应元(武德兵备佥事、湖北人)、蔡惟忠(知县、吴县人)、黄应魁(知县、灵川人) | 对殿台楼阁重新修饰,把腐朽的柱梁桷椽逐一更换,建立“万世宗师坊”。明•高时《闻韶台记》 |
第六次 |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 资金筹集:李能白(公捐)、艾元烈(私捐) | 李能白(县令、天津人)、艾元烈(儒生、济阳人,李能白去世后接续修建) | 修补。关于此次重修的记载见于清乾隆《济阳县志》卷八《人物志·善行》及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六《人物十二·国朝·济阳》“艾元烈”条等 |
第七次 |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1756) 资金来源:募集 | 朱垣(县令、北京人) | 重修。朱垣《募修闻韶台序》《济阳县志》 |
第八次 |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 资金来源:公捐、私捐 | 胡德琳(县令、广西人)、刘金镛(贡生) | 重修。由济阳曲堤镇的贡生刘金镛发起,刘金镛曾为此作有《重修闻韶台捐疏》。《济阳县志》。 |
第九次 |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 刘仲元捐资兴工 | 刘仲元(贡生、曲堤人) | 监修。据曲堤镇东街的《刘氏族谱》载,道光十年(1830),当地贡生刘仲元曾因修缮闻韶台而受到官府褒扬,被赐“宣力韶台”的匾额。 |
(二)闻韶台的消失
据朱多锦先生发表在1997年第3期《春秋》杂志《史海钩沉》栏目的《寻访济阳闻韶台》一文所记,济阳闻韶台在20世纪前期尚存。朱多锦当时采访曾任曲堤东街党支部书记的刘秉德,据其回忆,“他记事时闻韶台已只剩下土台子了。听老人们说,原闻韶台正门朝南,登台阶进入门洞有两条通道可达台顶:一条是从门洞左侧的叫‘黑谷洞’的壁洞里,上到建于韶台东南角15米处的魁星楼的二楼,再上三楼,由三楼出北门,有小平台。向西下行到第二台,北拐可上台顶。另一条是进大门后,拾级而上,至台阶尽头有迎墙,西拐,到第二台,再台阶上行到台顶”。一直到1966年,“台顶西北角还有棵那种叫‘黑槐’的大槐树,树身子直向台后悬探着,台顶中间立有作为航空标记的三解架”。
另外,此文中还记述了曲堤老人刘清铭的回忆:“闻韶台正南是闻韶书院。1931年,曲堤东街刘龙湖扒掉闻韶书院,在曲堤东南门和东门外各修了一座桥。当时,曲堤属济阳县六区。区长刘程远率兵在书院旧址四周植了些洋槐树,中间栽了柏树。那大成殿修在台顶(上院),有三间,殿前四根明柱,殿门朝南高挑,孔子坐像在大殿中央用木板做的木楼子中间,木楼子上方悬‘万世师表’鎏金四字横匾,木楼子两侧刻楹联,右为‘万世为官祖’,左为‘百代帝王师’,门楣是‘子在•闻韶’4个大字。木楼子里孔子坐像两侧塑有坐东朝西的颜回、曾子的坐像和坐西朝东的子思、孟子的坐像。坐像前有一长方形木制供桌,作祭奠之用。”刘清铭先生还回忆说,在魁星楼上檐还竖有一个大白牌子,约长二尺、宽一尺,上书“文明”两个大黑字。
曾在曲堤镇中心小学当过传达的刘芬圃老人对闻韶台上的魁星楼有很深的印象,他说当年从“黑谷洞”上到二楼,东边有楼梯通向三楼。三楼楼室塑有魁星神像:蓝面红发,右腿蜷翘,手擎朱笔,面朝正北,作欲点状……遥对的是台顶大成殿东南方的一小阁,小阁里塑有一个着状元冠服、怀抱卷轴的人——那就是“状元”了,旁塑书童侍立。这前后对应,就是魁星点状元。1945年7月,八路军渤海第二军分区三大队派兵消灭汉奸张团,包围了闻韶台,用炸药爆破攻台,魁星楼炸开了一个缺口。1947年黄河泛滥时,大成殿上的砖被拆下,院中的碑石也被砸坏,作为修复黄河堤坝的材料给运到了河堤上。1972年,闻韶台的土台子被“抬的抬,推的推,平下的土,一部分往后运,垫了后边的棉厂的当院,一部分往前运,填了前面的水坑”。至此,闻韶台就基本完全消失了。
当前60岁以上的四街群众,仍然对闻韶台记忆犹新,闻韶台旧址已经规划为东街村居民宅院,闻韶台东侧老街依然有,“宣力韶台”牌匾存放在刘仲元后人家中。
(三)闻韶文化对济阳的深刻影响
闻韶台矗立在济阳一千多年,历朝历代不断修建,有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刘世赏《重修闻韶台记》中描写高时登台,仰天长叹“今之时去舜远,犹幸有闻韶之迹,如此寥落其何以祀?无祀无诚,无诚无礼,竟可使废耶”。表达只有通过闻韶台祭祀活动,祭奠虞舜、孔子两位圣人,才能教化礼仪启迪政风民风。闻韶盛景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但闻韶文化对当地人文精神的滋养延绵不断。
一是文化启迪,名人辈出。闻韶台上两块著名碑刻“仁人为本”“千古一脉”,点出了闻韶文化的根脉所在,培育滋养了千万济阳人民向仁向善生生不息。在古代,闻韶台和台下的闻韶书院起到了重要的儒学教化作用,促使济阳文风蔚起,出现了西晋光禄大夫解系(现曲堤王义寨村人,西晋时期,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雍州刺史、杨烈将军、西戎校尉等职);嘉庆乙末年进士戴梦桂(曾写《勤俭谦和四箴家训》一书,侍奉生母和养母颐养天年,以孝闻名,做官累至参知政事);明隆庆丁卯进士高时(任知县、升主事,官至左布政使);硕儒张尔岐;刑部尚书艾元徵等文人名士。即使今天,济阳党政军商各界名人辈出,闻韶台作为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物化载体,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敦厚民风的作用,是济阳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是以“韶”命名,追求尽善尽美。闻韶台人文历史深入人心,在济阳以“韶”命名成为风尚。例如,道路用名主城区“闻韶街”、曲堤街道“韶台大街”等,学校用名“闻韶中学”、“韶韵培训”,医疗机构“闻韶医院”“闻韶诊所”等,居民社区有“闻韶苑”“闻韶佳苑”“闻韶玺苑”“闻韶府”“闻韶社区”等,饭店有“闻韶大酒店”“曲堤闻韶饭店”“锅司令闻韶家宴”等,企业有“济南闻韶玉浆酒业有限公司”等。在济阳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用“闻韶”“韶韵”等带韶字招牌,从“爱企查”查询到含“闻韶”两字的商标3869个,含“闻韶台”三字的商标37个,含“韶韵”两字的企业商标2208个,含“韶乐”两字的商标1016个,含“韶悦”两字的商标1784个,其中济阳群众注册的占到20%以上,约计2000多家。这些企业都诚信经营用心服务,追求尽善尽美,不负闻韶台的“韶”字。
三是追忆圣境,文化遗迹美名远播。一是文人墨客盛赞追忆闻韶台。自宋金济阳置县有独立县志以来,四部《济阳县志》中文人名士和将相高官歌咏闻韶台盛景的诗词歌赋就有25首,记述历代闻韶台修建情况的纪实类文章有6片之多。自1972年前后闻韶台彻底消失后,济阳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不断有文章进行研究,例如原曲堤镇退休干部刘功富编著《古镇春秋》,成为当前研究闻韶文化的母本;原济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卞允斗发表在2013年齐鲁晚报上的《随风逝去“闻韶台”》;济阳史志办孟庆贵《千古一脉--闻韶台》;现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邓洪刚署名,在爱济南新闻客户端发表《济南济阳闻韶台史话:千古儒风一脉传承》。近两年,随着济水韶音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更多专家更高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济阳闻韶台,例如央广网江河壮丽我说黄河栏目,由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讲述《黄河儒风》中提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背景是济阳闻韶台;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罗琳在2022年第四期《走进孔子》中发表《孔子与济阳闻韶台》;2023年9月13日18点30分,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孔子闻韶》在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首播,其中就闻韶台采访了济阳博物馆馆长王邕。二是社会各界以不同形式展示闻韶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曲堤东街村刘宝玉筹资建设了闻韶胡同,北街村郭怀福筹资建设了济水韶音博物馆,曲堤铁匠村张红亮发起并注册济南韶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入资金3000万元,计划复建闻韶台。曲堤故园酒店、龙港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以闻韶文化为作为酒店装修主题内容,济阳高铁站在外形设计上以“一脉济水,韶台盛貌”立意,济阳城市IP“闻韶圣地,善美济阳”等。三是闻韶文化进校本课程,得到较好启蒙宣传。济阳区闻韶中学编撰《闻韶源长》校本课程,校园内发行《韶风》季刊,创建党建文化品牌“红色韶光,照亮未来”,成立韶乐文化社团;曲堤街道中学编撰有《闻韶》校本课程,校园内发行《闻韶学刊》季刊,编排了以论语诵读为题材的《闻韶诗韵》节目;曲堤中心小学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编撰了简略版《闻韶风情》校本课程,编排舞蹈《舞韵笔墨,圆梦中国》;曲堤中心幼儿园也用幼儿适宜的方式讲闻韶台故事,到济水韶音博物馆研学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闻韶文化的继承发展。
四、复建闻韶台建议
复建闻韶台是历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必提的建议、议案,民间呼声更是日益高涨,就不再一一赘述。自今年以来,在政协的呼吁支持下,民间资本已经开始行动,复建闻韶台已经提上日程。为更好的复建闻韶台,让闻韶文化在济阳大地重现光彩,提出几点建议:
(一)成立复建闻韶台组织架构。以区委、区政府、区政协为主,相关权威机构、区直部门、街道、企业为辅,成立工作专班,让复建闻韶台推动更加顺畅有力。
(二)建立复建闻韶台基金。自宋金以来,历次修建、复建闻韶台,多数是以“公捐+私捐”的方式筹集资金。本次复建闻韶台在济阳影响较大,当前已经由张红亮个人为主注册了济南韶韵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还有很多集团、企业、个人有意集资,建立基金更有利于资金募集和管理。
(三)复建闻韶台标准规格。多数前辈老人都很怀念记载中描绘的闻韶盛境,但在当前时期如何去复建闻韶台,建成什么标准规格,建后管理运营等,需要深入研究。闻韶台集舜文化与孔子文化于一身,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舜文化研究会、孔子文化研究会、北京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雅乐团等的联系对接,形成我们较为清晰的复建思路。
(四)深入挖掘闻韶文化内涵。济阳区的城市名片是“闻韶圣地,善美济阳”,把闻韶文化精神内涵聚焦在“善、美”两个字上。通过本次研究,个人感受闻韶台还承载了“礼、仁、和”等人文精神,建议以宣传文化部门为主,进一步深入挖掘闻韶文化精神内涵,形成闻韶文化较为完整的精神体系,利于宣传弘扬、礼仪教化。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