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近日,滨湖社区聚焦文化社区建设,以文化书院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不断优化文化设施体系,强化优质文化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破圈出彩。
阵地筑基,构筑文化书院“新高地”
推开雷锋展厅大门,庄重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百余件珍贵展品陈列其中,有陈旧的雷锋日记、斑驳的老式军用水壶、书页泛黄的《雷锋语录》。这些展品虽静默无声,却承载着雷锋精神。展厅利用沉浸式影像技术,为来访者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能与雷锋 “对话” 的精神桥梁。
滨湖社区以文化为纽带,整合雷锋展厅、文明花园、文化长廊、乐龄学堂等阵地资源,打造居民家门口的 “文化充电站”。
聚焦文化书院建设,充分挖掘各方资源,以空间重塑、功能再造等方式推进阵地提档升级。在2400余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雷锋文创、老人乐活、儿童友好、青年友好、邻里共享五大主题空间,并下设了文明课堂、文化体验、文艺活动、运动健身、阅读交流等14个功能区。为居民搭建起了文化互动的平台,让社区成为居民享受服务、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精神家园。依托阵地常态化开展“邻里文化节”“全民阅读”“亲子运动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自去年以来,已累计举办文化活动180余场次,服务居民2万余人次。
教育赋能,打造全龄学习“生态圈”
在滨湖乐龄学堂里,非遗老师尹大姐拿着红纸和剪刀,一边讲解剪纸的门道:“对折剪法要手稳心细”,一边带着老人们剪花样。红纸在她手里转几下,眨眼就变成灵动的“春”字窗花。老人们围桌而坐,戴老花镜的认真比对折痕,拿剪刀的小心修剪边角。满屋子只有 “沙沙” 剪纸声,不一会儿,牡丹花、小福兔等图案便鲜活呈现。杨奶奶举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在这儿不仅学到新技能,还领略了传统文化魅力,太有趣啦!”
滨湖社区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以环境育人为载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了一个覆盖全龄段的文化“供给站”,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全面提升了文化的育人功能。
针对老年人,社区联合老年大学打造了“滨湖乐龄学堂”。学堂课程丰富多样,涵盖朗诵、舞蹈、太极拳、非遗剪纸等,让老年人在畅享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凭借所学所长,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变身社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为孩子们链接各类教育资源,开设“活力满满”文化公益课堂,设置篮球、围棋、舞蹈、国学经典诵读等课程,既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帮助他们打开知识与技能的大门,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对青年人,社区发掘阵地优势打造“青年自习室”,免费供应饮用水、WiFi、书籍报刊等,满足青年人备考、阅读、远程办公等需求。此外,还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技能培训沙龙等活动,推动青年交流成长,让自习室成为知识与社交的优质平台,各年龄段居民都能在社区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多元共治,解锁文化自治“金钥匙”
“年纪大了,儿女不在身边,去理发店实在不便。社区的便民理发馆真是好,不出家门就能享受这么贴心专业的服务。”赵奶奶摸着整齐的鬓角感叹。滨湖社区吸纳社区合伙人成立“学雷锋”便民理发馆,为辖区居民提供“公益+抵偿”的理发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理发店主动提供上门理发服务,将温暖送到老人家中。
滨湖社区为实现居民从 “参观者” 变为“参与者” 的转变,不断创新文化载体,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借助丰富的惠民活动把居民凝聚起来 。
深入挖掘各行能人、文艺骨干,成立“老王帮帮团”“金湖舞蹈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和4支文艺队伍,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广泛组织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健康义诊、爱心义剪、文艺演出、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美德新风尚,引领大家奉献爱心,积极服务社会,营造人人向上的浓厚社会氛围。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搭建“诸葛议事会”“解忧格子铺”等议事平台,组织居民、商户、民警及网格员等共同商讨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形成"收集-研判-协商-反馈"闭环机制,已累计解决停车难、充电难等120余件民生问题。通过文化引领、机制创新和服务升级,滨湖社区成功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让社区成为居民信赖的幸福家园。
下一步,滨湖社区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以雷锋精神为指引,继续深耕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社区资源,持续在文化供给方面推陈出新,为文化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4月7日上午,大众网记者提前深入其中,全方位领略了这里丰富且别具一格的体验项目,无论是紧张刺激的安全模拟体验,还是活力满满的运动设施体验,都令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