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时商量】济阳善治的文化解码

2025-06-13 08:04: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孟彤晖

  编者按:城市IP是城市的“精神图腾”,品牌故事是发展的“文化密码”。为全面展现济阳文化特质与发展动能,系统呈现城市的历史根脉、产业优势与创新实践,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济阳城市形象,特别开设《打造济阳城市IP讲好济阳品牌故事》专栏。以多元视角解码济阳的文化根脉、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下的创新脉动、省会新区北起起势的蓬勃图景……一起走进济阳,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IP与品牌故事。愿这方土地的独特魅力,成为您心中难忘的城市记忆。本期,让我们走进济阳区“济时商量”工作品牌。

  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千年流淌的黄河水,不仅滋养了被誉为“闻韶圣地”的济阳,更将“和合”的儒家智慧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基因里。当古老的智慧遇见现代治理的课题,济阳区政协发起的一种名为“济时商量”的探索与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济阳的城市肌理与百姓生活——它不只在庄严的议政厅里,更在麦苗青青的复垦地上、在新建的社区停车棚旁、在瓜农舒展的眉头间、在回迁居民便捷的热线电话里……

  这“商量”二字,何以能“济时”?它承载着怎样的力量,能让民生关切落地有声,让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济”古通今:商量里的善美传承

  “济”字古意深长。《说文解字》注:“济,济水也。从水,齐声。”其本义为河流名称,后引申为“帮助、救助”之意。《尚书・大禹谟》云:“济济有众,咸听朕命。”展现出先民聚众议事、共克时艰的智慧;《论语・雍也》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则将“济”的内涵升华为儒家“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

  济阳区政协创新打造的“济时商量”品牌,正是从“济”的古汉语含义中汲取文化养分,将传统“和合”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深度融合,构建起“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协商新格局。

  这份“济”的力量,济北街道西王村500亩荒地的蜕变就是最生动的诠释。这里曾是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荒地,是城市发展留下的“伤疤”,更是街道干部和周边群众心头的“堵点”。政协委员朱宝强忧心如焚,一场围绕“预征地管理”的现场“商量”迅速展开。没有繁文缛节,众人围坐,共商良策。如何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共识在坦诚交流中凝聚:宜耕之地立即复垦,不宜复耕的旧村址,则化身为临时停车场或租赁场,盘活资源。共识落地生根,半年后麦苗青青,荒地焕发新生机,村集体增收近40万元。这不仅是土地的蜕变,更是“商量”济困扶危的生动写照——政协搭台,众人商议,资源盘活,荒芜变沃土。

  从“济水”的润泽万物,到“济民”的责任坚守,“济时商量”以文化为根脉,构建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协商治理模式,《人民政协报》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商量’”为题对“济时商量”品牌进行了刊发报道,引发各方关注。

  如今,“济时商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生动实践,让协商民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引擎”。

  “即事”聚焦:深融起步区的战略协同

  “即事”,意味着对时代机遇的敏锐洞察与深度参与,通过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全局性问题开展“商量”,展现出政协主动作为的进取姿态,是“济时商量”服务大局的纵深推进。

  在顶层设计上,济阳区出台《开展“商量在济阳”的实施办法(试行)》,为“济时商量”服务重大战略提供制度遵循。每年年初,区政协“商量工作室”牵头,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建议课题,列入区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并报区委常委会审议;为确保建议落地见效,区政协办公室联合区委、区政府“两办”出台《关于政协政治协商成果领导同志批示件督办落实办法》,对协商成果实行“形成-报送-落实-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并定期采取听取汇报、现场察看等形式了解建议落实进展。

  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区政协连续三年围绕区委对接融入起步区发展战略开展专题协商。2022年,区政协以“加速融入起步区,实现一体化发展”为主题展开专题协商。针对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短板,提出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的建议,推动两区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23年,聚焦交通一体化提出“推动轻轨、黄河大道北延等工程建设,构建15分钟通勤圈”的建议,如今,济南中心城区至济阳轻轨、济滨高铁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为人才流动、产业协作提供坚实支撑。2024年,随着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落地济阳,“济时商量”进一步提出“与起步区在体制机制、招商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的建议,推动两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共同打造黄河北岸经济增长极。

  从机制创新到交通互联,从产业协作到平台共建,30余条意见建议被采纳落实,“济时商量”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济阳区与起步区联动发展向纵深推进。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对接,更是发展理念、产业生态的全方位协同,为济南“携河发展”战略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及时”响应:遍植民生的广度温度

  “及时”,体现的是“济时商量”覆盖的广度与传递的温度——将协商的根系深植最基层的土壤,对民生琐事快速响应,于细微处见真章、暖民心。区政协通过印发《关于建立商量工作室推进“商量在济阳”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的实施意见》,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让人民群众充分感知,政协不再遥远,委员就在身边。

  “济时商量”的议题覆盖面极广,大到城市治理,小到家长里短,只要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能成为协商的焦点。在社会治理领域,济阳区政协主席呼廷贵牵头“大数据赋能社会治理”课题,推动济阳构建智慧化治理体系。在民生保障领域,政协委员寇文晶深入调研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工难问题,提出构建互助性担保体系、搭建就业平台等建议,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曲堤街道特邀信息员围绕流感疫苗接种率低、城市内涝等问题建言献策,相关建议被市区政协采纳,推动民生痛点转化为治理亮点。

  为实现协商服务“零距离”,济阳区在区政协机关、镇街政协委员联络室、界别同心汇建立15个“商量工作室”,构建起“区级-镇街-社区(村居)”三级平台体系,推动“济时商量”实现“不间断、家门口”全覆盖。在镇街,仁风镇“商量工作室”聚焦富硒西瓜产业发展,针对种子依赖进口、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展开专题协商,推动建设西瓜种植示范园区,帮助瓜农年增收2000余万元;在社区,新元社区通过“工作站”组织居民协商解决小区供暖问题,让居民在寒冷的冬日感受“政协的温度”;金色家园小区通过现场协商,促成共建单位为小区新建停车棚,彻底化解了因停车纠纷引发的邻里矛盾……不仅民生实事得到解决,2024年,济阳区政协通过“济时商量”形成的社情民意信息报送上级政协后60余篇被采用,其中2篇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用。

  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田野,从产业发展到家长里短,“济时商量”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触达全民的协商网络,让政协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工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济时商量”正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不断拓展协商民主的深度与广度。未来,它将继续秉承“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理念,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勇担使命,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彰显作为,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书写更多精彩篇章。这一充满智慧与温度的协商品牌,如同黄河之水奔涌不息,正滋养着济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让协商民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