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融入”在济阳|“小活动”蕴藏文明乡风“大动能”

2025-08-25 14:34: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孟彤晖

  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近日,“德耀济阳道德榜样在行动”暨农村移风易俗法治宣讲活动火热开展。这场集助学帮扶、法治宣讲、文明倡导于一体的“组合式”活动,不仅让村民们收获了实惠与新知,更是以“德法双融、政企社协同”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

  政企社“三位一体”,织密协同共治网

  乡村治理,关键在合力。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济阳区构建“党委统筹、村社落地、社会参与”协同机制的生动缩影。

  党政部门担纲“总调度”,从活动策划到资源协调,全程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各方力量精准对接;村居委员会当好“东道主”,提前布置场地、组织村民,细致做好现场服务与应急保障,让活动接地气、聚人气;慧启律所化身“实干者”,既筹备助学金与学习用品,又结合农村实际打磨宣讲内容,实现“助学+普法”双重赋能。

  “以前村里搞活动,要么缺资源,要么缺方法,这次有部门搭台、律所出力、村社跑腿,大家劲往一处使,效果自然不一样。”芦家村支书李兆柱的感慨,道出了协同机制的核心价值,让每个参与方在各自擅长领域发力,形成“1+1+1>3”的治理效能。

  “助学+励志”双向发力,厚植乡村人才根

  “这笔钱不仅帮我凑齐了学费,更让我知道,家乡永远在盼着我们回去。”受助大学生代表的发言,道出了“金秋助学”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情感联结与人才培育。

  活动通过“介绍受助情况—发放物资—学生表态”的流程设计,让助学过程成为励志教育的课堂。受助学生的感恩发言,既传递了“努力学习、回报家乡”的心声,也在村民心中种下“重视教育、支持人才”的种子。

  正如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所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不仅要帮孩子们‘走出去’学本事,更要让他们‘想回来’干事业。”这种“物质资助+情感牵引+价值引导”的模式,让助学活动超越了慈善范畴,成为培育本土人才、厚植乡村发展根基的长效抓手。

  法治宣讲“接地气”,筑牢文明乡风基

  “彩礼超过多少算违法?老人的遗产该怎么分?”在“正生法律讲堂”环节,“济南好人”舒正生结合村民身边的真实案例,用方言土语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婚姻、赡养、继承等条款,把“法律条文”变成“家常话”。

  针对农村常见的高价彩礼、薄养厚葬、恶俗婚闹等问题,宣讲不回避矛盾,而是算清“法律账”“社会账”。分析高价彩礼可能导致的债务纠纷,剖析厚葬薄养的法律风险,让村民明白“陈规陋习不仅伤感情,还可能触法律”。

  这种“案例鲜活化、语言通俗化、内容精准化”的普法方式,打破了“填鸭式宣讲”的弊端,让村民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观念,为移风易俗提供了法治保障。

  德法同频共振,绘就文明乡村景

  活动将“道德榜样”与“法治宣讲”有机融合,彰显了济阳区“以德润心、以法塑形”的治理思路。

  一方面,通过“济南好人”舒正生的普法宣讲,让道德榜样的影响力转化为法治传播的公信力,用“身边榜样讲身边法”的方式,增强村民对法治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借助移风易俗宣讲,引导村民抵制升学宴、谢师宴等陋习,将“诚信、友善、文明”等道德规范融入村规民约。

  “以前村里办喜事,不闹一闹觉得没面子,现在知道有些闹法既不文明还违法,以后可得改改了。”村民卢大爷的话,印证了德法融合的效果。当道德的柔性引导与法律的刚性约束形成合力,文明乡风便有了生长的沃土。

  从协同机制构建到人才培育,从法治普及到文明倡导,每一项举措都紧扣“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目标。找准群众需求的痛点、治理环节的堵点、社会力量的支点,定能让乡村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让文明新风在乡土间持续生长。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