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民意“上车”,百姓乐享其“乘”——甸柳新村人大代表“体验式”调研济南公共交通集团

2025-03-24 14:00: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颖男

  3月21日下午,按照历下区人大“六个一”活动方案的要求,甸柳新村街道地区11名人大代表化身“公交体验官”走进济南公交集团,开启了一场跨越“红色专线”“智慧中枢”“小巷微循环”的体验式调研。从传承雷锋精神的主题车厢到L3级自动驾驶巴士,从穿街走巷的“红墩墩”到碳达峰战略下的立体停车场,这场全程3个多小时的深度体验,让代表们触摸到城市交通的民生脉搏。

  车厢里的“红色基因”:精神传承与标准升级

  调研首站定格在全国闻名的B52路“雷锋精神”主题专线。区人大代表、济南公交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颜廷虎向代表们介绍了公交公司集团结构、驾驶员每天发车前的准备工作和具有公交特色的“日行一善、及时行善、与人为善、崇德向善”四善文化以及集团的“家”文化。

  代表们登上主题巴士,车载屏上实时跳动的“雷锋日记”、车窗上的“好人地图”构筑起流动的精神坐标。车厢内,“雷锋便民箱”配备急救包、爱心雨伞,便民角摆放着雷锋杂志和文明公约。这条全年安全行驶126万公里、运送358万人次的线路,已培育出15名党员驾驶员,乘客满意度高达95.67%。“让我们成为‘活雷锋’,扶老携幼,耐心等待,细心关怀每一位乘客。驾驶员不仅是城市风景,更是市民的贴心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B52路驾驶员董丹的倡议让代表们看到,方寸车厢已成为文明实践的鲜活阵地。

  小巷公交的“毛细血管革命”:“最后一公里的温情突围

  小巷公交解决了城市道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方便了居民的短途出行。“公”耕民生,“巷”远而行。代表们在宝华街乘坐568路“红墩墩”小巷公交。7部6.5米“红墩墩”纯电动公交车,日均计划160班。这条串联多个社区、日均输送2800人次的线路,凭借高频发车(高峰间隔6分钟)、精准接驳,将“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

  电子屏上,实时叠加的地铁施工接驳方案、社区菜场人流量热力图,折射出“需求捕捉——响应——反馈”的完整闭环。自2023年开通以来,济南25条小巷公交日均服务2.8万人次,社交媒体上“打卡体验”刷屏,成为城市新名片。“当车轮驶过最后一百米,丈量的是民生温度。”人大代表、甸柳新村街道甸南社区党委书记万红霞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科技赋能的“安全答卷”:自动驾驶与智慧中枢

  在燕山新居公交场站,代表们体验了L3级自动驾驶车辆。“用技术筑牢安全底线,才是真正的民生守护。”公交工程师的解说揭开车载“黑科技”的面纱——激光雷达与全景影像构建起立体防护网,安防监控系统实时解析5600辆公交车的行驶数据,将隐患消弭于无形。

  转场至黄岗立体停车场,代表们被“时空对话”场景震撼:退役的“黄河牌”电车与氢能源新车并肩而立,负一层的充电桩为社会车辆提供绿色动能。智能调度中心的屏幕上,全市公交线路化作流光溢彩的脉络,AI系统正解析暴雨预警、瞬时大客流等变量,调度指令精确到秒。“通过硬件支撑,形成发现乘客需求、建章立制、员工培训、检查考核、满意度评价闭环,在集团层面形成‘大服务’的顶层设计。”颜廷虎的比喻引发代表们的深思。

  一路体验、一路学习。代表们参观了公交主题公园、无轨电车博物馆以及公交展馆。这些场所不仅展示了公交的发展历程,还深入挖掘了公交行业的文化底蕴。在无轨电车博物馆中,代表们回顾了公交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革新;而在公交展馆内,则全面领略了公交运营的智能化管理体系。热线大厅、供配电调度中心、直播间和指挥中心等后台保障设施的展示,进一步凸显了公交运营背后的精密协作。代表们亲身体验公交车驾驶、直播间带货等环节。代表们对公交领域的民生实事项目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公交服务的优化充满期待。

  华灯初上,公交巴士载着代表们驶入城市夜色。站台上,晚归的上班族、放学的孩童、遛弯的老人在智能调度的车灯中有序登车。这一刻,流动的钢铁洪流与跳动的城市脉搏,正合奏着新时代的民生交响。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