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今年以来,解放路街道聚焦基层群众需求,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让百姓有所得,让民心更温暖。
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
在社会救助的道路上,街道始终以坚定的步伐前行。充分发挥民政兜底保障作用,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让帮扶更有速度,救助更添温度。持续推进救助政策主动告知、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救助信息主动公开“三主动”救助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及困难群众摸排,深化“政策找人”,运用“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方法,及时主动发现申报不及时、申报能力不足的困难群众,主动靠前,精准帮扶,确保“应救尽救”。统筹救助力量,用好临时救助金,发挥慈善救助作用,确保“应享尽享”。
打造“慈善+养老”服务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街道深入了解社区老年困难群体现状及多样化需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项目,孵化“慈善+养老”特色服务品牌,赋能各社区以社区慈善基金为载体,将慈善筹款融入助老助困服务中,提升困境老人自助互助能力,引导困境老人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历山路社区利用慈善基金安装了休闲座椅,方便老人歇脚休息,让居民“坐”享幸福。解放桥社区以串珠文化为纽带,以社区慈善基金为载体,挖掘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串珠老年爱好者,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发挥效能,助力社区慈善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后坡街社区实施“晨曦信号”守护计划,发挥慈善基金作用,以园艺——长寿花为切入点,运用社区工作人员+公益岗+社区“智囊团”+结对帮扶对象的帮扶模式,聚焦居家安全、社会交往等需求。
街道还将引入更多公益慈善力量,探索“慈善+”特色服务领域,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以小资金撬动大资源,助力开展困难群体帮扶工作,进而推进“慈善+”特色服务品牌体系建设。
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
解放路街道积极探索基层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途径,举办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培训班,对全体社区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促进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提升。
街道立足党建引领,构建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以综治中心为中枢,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按照“1+5+N”模式配齐配强网格,组建“一网多责、一专多能”网格员队伍5支。建立“红街坊”等议事平台,集众智,汇众力,构建协商议事新局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同时,街道筑牢为民服务“硬支撑”,创新打造社区便民“生活盒子”,充分考虑多年龄段的生活需求,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空间。发布“解忧邻聚”志愿服务品牌,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积极践行“文化+服务+治理”融合治理新模式,不断加强文化社区建设。
群众关心什么,为民服务就干什么;群众关注什么,服务群众的工作就指向哪里。下一步,解放路街道将继续秉持“服务为民”的理念,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擦亮为民服务“温暖底色”。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