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版图中,经济开发区始终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作为济南北部崛起的产业高地,商河县经济开发区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与创新生态,正加速构建技术、人才、资本集聚的创新磁场。
创新要素“化学反应”,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商河县经济开发区的创新磁场,始于其对创新要素的系统性整合。其打破了传统园区的单一发展模式,将“产学研用金才政介贸统税管”12 项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形成了化学反应式的创新生态,已连续两年成功申报省级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在科技服务层面,商河县经济开发区打造的“科技管家”服务体系成为企业创新的助推器。通过“科技服务进百企”行动,专业团队深入企业开展综合调研诊断,为每家企业出具《科技诊断报告》和《技术评级报告》,不仅梳理出可申报的政策资源,更针对企业技术短板提供解决方案。2024年,为园区企业出具诊断报告51份,举办科技政策培训等活动19场次。这种精准化服务如同创新要素的“黏合剂”,让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少走弯路。
在产学研协同方面,商河县经济开发区搭建了“科技成果直通车”平台,打通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成果供给侧资源。通过“高校企业行”和“企业高校行”双向对接,高校的前沿技术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精准匹配。
人才引育“双轮驱动”,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技术成果的扎堆落地,离不开人才的集聚。商河县经济开发区通过“白领”——“蓝领”人才工程,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引育体系。一方面,面向高校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济南大学海外人才商河行”,组织赴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齐鲁工大、山东理工等高校院所开展调研对接,共建产学研基地,吸引高层次人才关注开发区,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与本地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通过与济南新技术应用学校、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合作,定制化培养产业工人,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
在人才服务上,开发区创新推出“人才管家”模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资助、商事登记、金融支持等“一站式”服务。2024 年,先后协助企业引进博士16人、硕士71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600余人,累计为51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提供材料预审、答辩辅导、现场考察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这种“引才+ 育才”的双轮驱动,让开发区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也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服务模式“精准滴灌”,破解企业创新痛点
企业的创新需求千差万别,商河县经济开发区以“店小二”式服务精准破解痛点。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商河县经济开发区开展“科技创新不等贷”活动,联合26家科技合作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2024年,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6.2亿元,培育高价值专利20余件。这种“金融管家”服务,让企业的技术研发不再受资金掣肘。
在产业升级层面,商河县经济开发区通过“安全环保管家”和“绿色管家”服务,推动企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聘请省级专家开展安全环保专项检查,建立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企业的数字化、可视化监管;同时,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认证,淘汰落后产能,引进低碳项目。2024年,开发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46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绿色低碳园区”。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创新磁场“链式效应”,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商河县经济开发区的创新磁场,正在释放强大的链式效应。近年来,通过创新生态的构建,这里培育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力诺药包、山东科源制药先后成功上市,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行业标杆,山东创伟集团在绿色建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且,2024年商河县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达92.08亿元,同比增长8.3%,走访复审和拟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其中,9家企业通过国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8家企业成功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企业成功入选市级绿色工厂企业;5家企业获批省级“瞪羚”企业,14家企业获批市级“瞪羚”企业;济南马世基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继山东力诺医药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又一家成功申报国家级平台的企业。这些数据背后,是创新磁场对区域经济的强力赋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新磁场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商河县经济开发区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建筑、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构建了“链长制”合作模式,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在生物医药产业,科源制药与园区企业共享技术资源,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在绿色建材领域,山东建科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落地,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规模。这种链式效应,让开发区的创新能量不断放大,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商河县经济开发区的创新磁场,是一场关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它以创新生态为基底,以产学研协同为纽带,以精准服务为支撑,吸引着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在这里,技术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产业需求、市场应用深度融合,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