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市中(1)一天能卖1000多笼 中华老字号草包包子传承老济南味道

2023-10-20 17:1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谢玮

  编者按:

  美食是一座城市的集体回忆,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唇齿之间。“吃”虽是细枝末节,却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美食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对于美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选择,食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自己的理由。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伴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欣赏和品尝一座城市的美景与美食,就像在解读她的历史和文化。笔耕不辍,厨房不冷。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为您带来全新的视频栏目《味道市中》,带您走进济南市中区的大街小巷,在美食中尝百味人生,在影像里品味味道市中。

  大众网记者 谢玮 王雅雯 济南报道

  “来二两素包,再来二两龙井肉包。好嘞,您拿好。”“肉的要虾仁肉还是肉三鲜?素的要韭菜素还是胡萝卜素?各要一笼?好嘞!”上午十点,来买包子的顾客就排起了长队。位于市中区普利街的草包包子铺总店开业已有86年,每天早上8点准时营业,既抚慰“早8打工人”空虚了一整夜的胃,也为晨练老人提供干净卫生的早餐。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在市中区,人们精心制作出一道道充满“市中情怀”的食物,草包包子铺便是市中区众多美食中的典范存在。

  “草包”得名有缘故,国企民营模式让老字号“起死回生”

  草包包子铺是济南土生土长的中华老字号,1937年,创始人张文汉在济南开了一家名叫草包包子的店铺,他制作出来的包子以馅多、味美而闻名济南。半个多世纪以来,草包包子的店铺经历了时代的洗礼,也见证了济南近百年的历史沉浮。

  据记载,张文汉幼时在济南泺口的“继镇园”饭庄学艺。他生性憨厚,终日烧火、择菜、干杂活,师兄弟间皆戏称他“草包”。张文汉生性憨厚,对此绰号并不介意,并以“草包”为号,创立了草包包子铺。

  时光流转,如今店铺已经传至第三代,第三代传承人董姗姗告诉记者,草包包子铺能传承至今,十分不易。上世纪80年代末,受市场经济冲击,很多原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饭店开始亏损,草包包子铺也进入濒临倒闭的状态。董姗姗的父亲董馥生了解“国企民营”模式后,向包子铺主管部门济南饮食公司提出了承包的提议,每年给公司上缴部分利润后自负盈亏。在当时店铺已成为公司负资产的情况下,公司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提议。

  “为了承包店面,爸妈把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和爷爷奶奶的养老钱都拿了出来,可以说是背水一战。”董姗姗说,接手店面后她曾与父亲谈心,如果当时干赔了,家里就直接跌到谷底了。但董馥生说,他当时根本没想这么多,只想着不能让“草包”这个品牌没了。

  坚持老面发酵+特制酱油,一天能卖1000多笼

  中午时分,草包包子铺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两口包子一口蒜,再配上一碟香醋,是许多老济南人午饭的不二选择。在大厅一侧的柜台前,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更多是前来购买包子后外带的顾客。

  相比于大厅的喧嚣,后厨则是安静而有条不紊。和面、擀皮、包制、上锅……每一个步骤都有专门的面点师傅负责,流水线工作台上,面剂子、肉馅、包子都整齐排列在面点师手边。只见面点师熟练地拿起已放好馅料的包子皮,托在一只手掌上,另一只手迅速捏起面皮一端,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个18个褶子均匀排布,如盛开菊花般的包子,整个过程仅有三四秒的时间。

  “我们平均一天能卖1000多笼屉包子,每屉15个,旅游旺季可能还要更多。”董姗姗告诉记者,从和面到包子上桌,需要20多道工序,全部是面点师手工制作,没有任何代加工产品或半成品。在10年工龄以上的面点师手下,一笼包子仅需15分钟就能从面团到上桌。

  用料讲究,赋予了草包包子独特的老济南味道。包子皮,一直坚持用老面发酵,从不为了图省事用酵母。董姗姗称,30多年的老主顾们都是隐藏在济南府内的“老饕”,老面包子还是酵母包子,尝一口就难逃食客们挑剔的味蕾。“除了和面之外,我们用的酱油都是定制的原汁酿造的酱油,和市面上卖的酱油不一样。”董姗姗说,再加上猪骨熬制的高汤,三七比例的放心肉馅,味道让许多老主顾难以忘怀。

  “搬家前就经常来这吃包子,好几十年了。现在搬走了也经常念着这一口,龙井肉包只有中午供应,这不今天又来店里吃新鲜的了。”刚从老年大学下课的赵女士称,每次来店里都要点龙井肉包,吃完还要再打包一份带给孩子。

  包子铺成老顾客固定聚会点,外地游客专程来打卡

  老味道经得起时光洗礼,也要走出光明的未来。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1997年,在主管单位与经营承包方董馥生共同商量决定之下,共同出资80多万元扩大经营。包子铺边营业边扩建,由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展到1000平方米,增设了雅间,餐饮用具进行了全部更新。为使草包包子铺创新发展,董馥生对“草包”和“草包包子铺”进行了注册。同时,带领厨师们学习技术、研究挖掘鲁菜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菜品的档次,推出了传统鲁菜系列,菜品从十几个,增加到上百个。包子也从过去单一的猪肉灌汤包,推出了茶叶包、虾仁包、素包等多个品种。

  2002年,草包包子被评为“济南市名优小吃”,并被评为“中国鲁菜名店”。2011年,草包包子被评为“中华老字号”,2018年,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包包子已经成为不少老人的固定聚会之地。还有很多游客来济南玩会专程来店里打卡,草包包子也被写进一些游玩济南的攻略里。”董姗姗告诉记者,社会认可的同时,草包包子铺也没有停下创新进步的脚步,近几年,店里增加了团餐服务,为外地游客提供干净卫生、平价优惠的传统鲁菜。

  现如今,草包包子铺已经成为人们逛市中区必选的“美食打卡地”。这是市中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