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如何教?快来这场研讨会找答案

2024-05-06 09:58:2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任伟雪

  近日,“品质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系列展示活动在济南市天桥区宝华小学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小学语文教研员刘宁宁、张岩,宝华小学校长周晓琳、副校长杨立宁,全区各小学语文学科首席教师、名优骨干教师150余人参加。

  活动伊始,主持人王静雯介绍了会议流程。此次展示活动分为文献综述、课例展示以及说课设计。主要聚焦于“送别诗、边塞诗和托物言志诗”三个专题。

  可悦小学教师贾晓月聚焦“是什么”,阐述了古诗词教学的前世与今生。重点就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并结合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学段的目标定位,以及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了简短的分析与汇报。

  锦苑学校教师左立真聚焦“为什么”,阐述了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古诗词的传承价值,涵养身心、涵养民族凝聚力、涵养爱国情怀,从国家角度出发,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解码了古诗词的阅读价值。

  京师实验小学教师李静澳聚焦“怎么做”,聚焦策略与评价进行了综述,李静澳从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诗中之景,体验多样的诗词学习活动;聚焦诗词积累,与诗为友,以此提升诗词学习的兴趣。

  宝华小学教师周旭作了《送别诗那点事儿》的文献综述。针对送别诗的概念界定、送别诗的价值与意义、部编版送别诗选文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强调重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体验和素养培养。

  宝华小学教师刘倩现场展示了一节精彩纷呈的中段课例——《芙蓉楼送辛渐》。她从谈话入手,和学生们交流了送别文化的起源,回忆了学过的送别诗,并抛出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分别从“读诗词”“品诗意”“悟诗情”三个方面一步一步入境学习,并最终理解了诗人想借这首送别诗要表达的感情。课堂中师生积极互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全面地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宝华小学教师张嫣泽现场展示了一节精彩纷呈的高段课例——《送元二使安西》。张嫣泽借助毕业课程启动的真实问题情境入手,穿越到古代感受古人是如何送别的,课中通过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在读中明意,在读中悟情,为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整堂课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入境入情,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最终总结“读、品、悟、写”的高段古诗词教学模式,将孩子带入古诗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将孩子领回现实中来,带领孩子体味自古以来不变的送别情和我们需要传承的送别文化。

  两节精彩的课例结束后,汇才小学教师马仁姣对《边塞诗》文献研究进行了综述。她从边塞诗概述、统编版边塞诗选编概况和统编版边塞诗的文体特征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让与会老师细致了解了边塞诗的“前世今生”。

  汇才小学亓双美和芙蓉小学赵堃两位老师分别对中高段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进行了说课设计。亓双美对教材进行了横向研读和纵向分析,梳理出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评价检测、总结梳理的学习路径。

  京师实验小学团队对《托物言志诗》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发言。首先,教师刘欣欣对《托物言志诗》文献研究进行了综述。

  京师实验小学肖梦溪和朱睿两位老师分别对低中段托物言志诗《梅花》和《赠刘景文》进行了说课设计。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带领学生理解、品味、感悟诗情,通过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意象所寄托的诗人的主题情感,从诗人之志,想到学生的个人之志,展现情思合一的深度课堂。

  教研员刘宁宁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从“诵、品、悟”三个方面总结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范式,倡导探索同类型古诗词在不同学段出现的意义和价值,打通学段之间的脉搏,让古诗词教学在日常课堂中灵动起来。要着力打造一支名优骨干师资团队,基于古诗词教学难点,组建团队深入研究,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古诗词教学要从低段“感知”,中段“入境”,高段“悟情”三段式循环上升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登高山,方知天之高。临深渊,方知地之厚”。此次活动,让语文教师进一步理清了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和重要途径,让老师们对古诗词的教学更加有章可循,教学方向更加明确,也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讯员 任伟雪)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