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赏析

2023-07-25 11:4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袁荃

新疆大学 袁荃

  《氓》是《诗经》中较为著名的诗篇,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它是一名弃妇的独白。通过对恋爱、结婚、遭虐待、被遗弃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妇女在奴隶社会末期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鞭挞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它虽然和《邶风》中的《谷风》都是弃妇之诗,但它与《谷风》不同,《氓》更表现出妇女独立人格和反抗意识,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弃的痛苦。诗篇以回忆往昔的方式,从当初男人来求婚的殷勤之情着笔,这样看似顺序写来,平淡自然,实则颇具匠心,饱含深意。“氓”当初借购买蚕丝来求婚,态度殷勤主动。这就为后文写“氓”的负心提供了强烈对比,饱含了作者自己内心的失望与悔恨之情。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结婚;第三章,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规劝少女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男人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男人的反复无常;第五章,追叙她婚后的艰苦生活,遭遇施暴,却还遭到亲兄弟的嗤笑,自伤不幸;第六章,将曾经的美好感情和如今的拳脚相加做对比,控诉男人的虚伪,坚决表示和男人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和摧残的情况。

  本诗以抒情为主,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写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加以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优美形象的语言,更增强了表达效果,可以看出,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艺术特征。

  在艺术手法上,运用“赋、比、兴”。第一二章,《诗集传》曰:“赋也。”“赋”是指直接叙事,全篇从男女自由恋爱开始,到无媒结婚,具体描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求婚至结婚的全过程;朱嘉《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以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从桑叶青青到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顺承上章“自我伹尔,三岁食贫”,叙述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而丈夫却逐渐变得暴戾残酷。而她受了委屈回到娘家以后却受到亲兄弟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具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口咎战,但自痛悼而已。”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刚相恋时感情甚好,可是还未及白头偕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水,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都有边际,意思是:我的痛苦为什么没有到头的时候?作者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妇女无边的痛苦。

  诗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自始至终表达了一个热情善良、纯真幼稚、勤劳刚强的女子在遭受厄运,遭受不幸婚姻之后的内心独白,性格突出,感情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为妇女的低下的任人摆布的社会地位作不平之鸣,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和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仍在上演,现在仍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情况,当今女性更要自尊、自强、自立。因此,《氓》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给人以警醒。

初审编辑:肖阳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