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长出“金疙瘩”

2024-12-20 14:49:1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崔传顺

  金耳,我听别人说过,也见别人拍过,却没亲眼看过。那黄灿灿的“金疙瘩”吸引着我,总想找机会去看看。周末,好友约我一起到彩石“一亩地金耳”种植基地采风,我欣然同意,于是,我带上相机,一同前往。

  驱车东行,一个小时的工夫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彩西公路潘河崖水库东岸的“一亩地金耳”种植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20余亩,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车刚停稳,早已在这里等候的一男一女就走过来寒暄。好友告诉我,男的是基地负责人王平,女的是基地技术负责人高爱香。

  来的路上听好友介绍,这里以前是潘河崖村的一处鸡枞菌种植基地。因受市场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经济收益不佳,大棚几近闲置。为了不让土地荒废,2019年下半年,村领导找到了大家公认的“大能人”王平,让他想想办法利用这片土地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王平二话没说,毅然决然地接手了这片土地。此处虽交通便利,因是基本农田,不能搞基础项目建设;虽紧靠水库,因要保护水源,又不能搞观光旅游垂钓。再搞鸡枞菌种植,已无可能。“大能人”就是大能人,这些问题在“大能人”面前都成了小事。为了尽快向土地要效益,也为了集体经济发展,王平南下云南找到了专门搞金耳菌种植的农业大学同学了解金耳菌市场供需情况,并到上海就金耳菌市场行情进行考察调研。最后,在同学的鼓励下他决定改造现有的大棚,进行高档食用真菌金耳菌种植。他这个从来没有接触过食用菌种植的人,却干起了金耳种植。

  我端详着眼前的“大能人”王平:50岁的年纪,中等的身材,微胖的身板,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神态,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很难让我看出是个“大能人”的样子,但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汉子,让这块普普通通的土地长出了不普通的“金疙瘩”。

  “金耳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银耳纲、银耳目、耳包革科、耳包革属。”王平介绍说:“之所以叫金耳,是因为成熟的果实(专业名称叫担子果)呈金黄色。金耳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胶质,以及磷、硫、锰、铁、镁、钙、钾等微量元素,是一种极富营养的滋补品。因其富含胶原蛋白,金耳也成了许多爱美女士爱吃的美容养颜食用菌。”

  听着王平的介绍,我急于看到金耳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好友与王平交谈间隙,我拿着相机跟着要进棚查看金耳菌生长情况的高爱香一起,扎进了金耳种植大棚。

  听好友说,高爱香是一个话语不多、举止文雅、文静秀气,很上镜的女子。由于经常吃金耳的缘故,她的皮肤特别润泽嫩白。她以自己亲身实践证明了金耳的美容养颜功效,人称“金耳西施”。

  一开门,一阵水雾立即蒙住了我的眼镜,茫茫一片。我推开关上的棚门,借助冷风来吹散眼镜片上的水雾,反复几次后才得以看清棚内的情景。大棚占地有半亩,金耳种植架分设三排,每排设有三层菌床,放眼望去,菌床上全是黄灿灿的金耳。这黄灿灿的金耳,在棚内日光灯的照射下,黄得那么透!黄得那么亮!黄得那么柔!黄得那么美!

  我走近这片片的金黄,一个个馒头大小的金耳静静地粘在菌棒上,沐浴在“日光”里,滋润在湿气中,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高爱香对她们的宠爱,看着是那么得惬意,那么得舒心!顶部的皱褶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像人的大脑皮层。

  一起进来的高爱香,穿着一件蓝色的毛衣,梳着一头乌黑的短发,那白净的皮肤在“日光”的映射下显得更加美白。她戴上无菌手套,俯身清理着菌床上那几只弱小的金耳。她俯身的瞬间,那粉嫩的面容,蓝色的衣服,与那片片的金黄融在了一体,在白里透紫的背景灯光衬托下,煞是好看。怪不得人们都称她为“金耳西施”。

  “你经常吃金耳吗?”我问高爱香。

  “嗯嗯!”高爱香轻声说道:“金耳除富含胶原蛋白外,还含有人体需要的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二十世纪新发现的最有营养价值的滋补美容佳品,被誉为‘菌中燕窝’。现在,每天都有爱美的女士联系我来购买金耳。种植金耳五年来,在金耳成熟期,为了不影响金耳优选质量,我们每天都把长得个头较小的金耳摘除。摘下来的金耳也不会浪费,我们自己食用。金耳的吃法很简单,将金耳切成薄片,在开水中浸煮30秒后放凉蘸着生抽和芥末等调料吃就行。娇嫩鲜滑,非常爽口。一会我给你们做一份尝尝。”

  我听着高爱香的介绍,看到眼前这灿灿的金黄,本能的触摸欲望让我把手伸向了金耳。

  “金耳认生,‘生人’不能触摸,要不她会不高兴的。”高爱香略抬头泛红的脸轻声戏谑地对我说:“大棚是几乎无杂菌的环境,没有经过消毒程序的人进来待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时间长了身上带来的杂菌会污染金耳的生长环境,导致金耳萎蔫死亡。”

  “金耳这么娇贵吗?”我缩回手的同时疑惑地问。

  “是呀!金耳对湿度、温度、光照强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均有极高要求,更受不得杂菌的污染。”她泛红色脸微笑着说。

  听了高爱香的话,我站在原地略显尴尬地笑着。虽近在咫尺,却不能触摸;虽就在眼前,却不能采撷。那不可触摸的失落,只能通过注目潜心工作的高爱香来弥补;那想亲手采撷的欲望,只能通过拍摄这灿灿的金黄来克制。

  “你怎么这么快就从大棚里出来了?”好友问。

  “高爱香说,金耳是美丽的小娇娘,很娇贵!”我尬笑着说。

  “是呀!之所以说她娇贵,是因为她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前一段时间,一位女播主为了帮我们做宣传,在大棚里搞了几个小时的直播。走了以后不几天,她站立过的地方那一片金耳就萎蔫了。”王平对我说:“金耳除对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有极高的要求外,对湿气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刚种植时,我们用水库里的水弥雾来保持棚内湿度,由于水库水中微小颗粒的附着,造成了金耳的烂果。现在我们用净化过的水弥雾来保持棚内湿度就解决了烂果的问题。”

  “金耳菌丝体在23℃-25℃的温度下生长最佳,而金耳果实(子实体)则更喜欢15℃-20℃的温度,昼夜温差需大于10℃。金耳幼耳生长期湿度需保持在85%-90%,转色期则需达到90%-95%,并需要适当的散射光照射,过多的光照会影响其生长……”说起金耳,王平就如数家珍。从他的话语中我能切身体会到他事业成功的喜悦。

  “这里共有8个大棚,每个棚培育期为50天,两两轮作。6个大棚种植,2个大棚亮棚通风消毒。成熟的金耳已远销上海,出口日本。每年总收入达60余万元,每年给村里上缴12万元,并以此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王平自豪地说。

  一遍不行两遍,一茬不行两茬,一棚不行两棚。从成功培育出10个菌包到成功培育一个大棚,从成功培育一个大棚到全部大棚试种成功,这里边渗透着多少心血,只有王平他们知道。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经过五年的摸索、研究与实践,王平这个金耳种植门外汉,已经活脱脱地成了一个金耳种植行家。怪不得人们都说他是这一片远近闻名的“大能人”。

  我看着潘河崖水库里透天的碧水,看着水库周围连绵的山峦,看着眼前憨厚的王平,不由得心生感慨:是彩石的青山汇集了这潴碧水,是这潴碧水滋润了这片沃土,是这片沃土激发了王平智慧,是王平智慧让青山碧水孕育着的这块土地长出了“金疙瘩”。

  乡村振兴需要像王平这样的“大能人”,乡村赋能需要像王平这样的“大能人”,城乡融合更需要像王平这样的“大能人”。如果每个乡村都能发现这样的“大能人”,都能启用这些想干、会干、能干、敢干的“大能人”,我们的乡村振兴、乡村赋能、城乡融合是不是就扎实了根基!只要能给想干的人一份天地,给会干的人一份支持,给能干的人一份关爱,给敢干的人一份激励,打造一个让“大能人”能发挥才能的一个平台,让每片土地都能长出“金疙瘩”,我们广袤的乡村是不是会有另一番天地!

  “金耳做好了,大家尝尝吧!”高爱香端着一盘处理好的金耳走到了我们面前。

初审编辑:于宁宁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