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飘香,清风雅颂——写在张金玉《荷韵》绘画作品展开幕之际

2025-02-13 10:14:2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任仲泉

任仲泉

  2月13日-3月2日,张金玉《荷韵》主题绘画作品展在浙商银行(山东)美术馆举办,本次作品展共展出72幅作品,内容涵盖综合材料绘画“荷韵”系列、城市街景和人物主题创作等多个领域。

  中国人喜欢“吉祥文化”。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圣洁、富贵与吉祥。“荷”与“和”谐音,又寓意和谐、和睦与团结。荷花以其清雅高洁的形象,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自古以来,荷花就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和歌颂,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呈现和表达。北宋大儒周敦颐,以名篇《爱莲说》,赞赏荷花为花中君子,将荷花意象与文人修为紧密结合,荷花的深刻人文内涵被从此定格,荷花成为君子之花,文人“比德”之物。文人墨客写荷、赞荷、咏荷、画荷,留下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诗书画文,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

  在世界艺术史上,莫奈的荷花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他把生命融入荷里,一辈子住在荷塘边,看荷、想荷、思荷、画荷,荷花成为他内心不可分割的骨血。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

  荷花,是济南的市花,一直以来都是济南市的象征,它与济南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紧密相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深入人心。济南又有“夏雨荷”的美好历史传说,其形象景观已成为大明湖景区的热门打卡胜地。张金玉生于济南,长于济南,钟情于荷花,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与张金玉是大学同班同学,他是班长,同学们直到现在还习惯称他为“老班长”。在同学中,他的阅历最丰富。先是当兵,后转业到济南铁路局机车组工作,然后通过自学考上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曾担任过学校学生会主席。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第二届学生,我们幸运地受到了建校之初名家大师云集、学术氛围活跃的教育环境的熏陶和严谨治学的老师们的培养。当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带着他们的精兵强将全力支援山工艺的教学,吴冠中、袁运浦、袁运生、祝大年、柳冠中等都是学校常客,国内外其他名师名家也纷至沓来。同时,校内一批治学严谨的教授名家如张一民、沈祝华、尚奎舜、郭志光等亲力亲为,耐心教导,都使我们在知识结构与艺术素养、视野与境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用“积健为雄,厚积薄发”概括张金玉取得的艺术成就较为贴切。兴趣和爱好是人生最大的动力,他自幼爱好绘画,一路走来,始终初心未泯。参军期间,转业工作之后,始终没有放下画笔。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更是将美的构成、美的理想通过画笔转化为宜人的现代室内外空间设计方案。1990年,又勇挑重担,担任校办企业“山东省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总经理,为更好地拓展学校的实践教学大展了一把艺术才情与企业管理能力。2000年左右,他开始担任学校培训中心主任,他将管理能力与美术教学很好地结合,尤其在绘画教学上,他亲力亲为,每天为学生做范画,练就了扎实的手头功夫,从素描、色彩、静物、人物、风景等方面无所不能。培训中心一度成为集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书籍资料、教学影像资料较为集中,教学氛围非常学术的环境。

  在近40年的艺术教学和绘画创作过程中,张金玉以济南人特有的生命原型情感朴真,诚心静观那些令大多现当代人神智困惑,甚至专家学者都感觉扑朔迷离的艺术形式超速变革。长期受中华民族意象艺术知觉影响,使他从当初临摹名人绘画技法之获,毅然转向心灵意象感觉直观,探究大自然原型生机信息有机运化中的色彩审美关系,主动践行意象艺术家朴学而钟情,灵感横溢,致艺术精神明达的常性知觉情理“太和”状态。以情感活力触发意象审美形式创真,贯通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他从独特的审美视角,结合丙烯、油彩等综合材料特质,在绘画过程中随心所欲、随性发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恣意绽放的荷花,在梦幻般荷叶的相互交叠中,愈加美丽动人的姿态,色光粼粼,相映成趣的画面效果,从众多传统技法塑造的荷花系列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很强的时代审美特性,这与他懂设计,具有全息的空间环境观念是分不开的。自然流露的雍容华贵,与洋洋洒洒的诗意心性相互交融,营造了高雅的视觉意境,为现代人们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时尚审美佳品。

  这次“荷韵”主题绘画作品展,是张金玉前期作品的展示分享,通过展览搭建了与观众和社会交流的平台。相信,在他执着的艺术理想追求下,会不断地获得更为丰富成熟的佳作奉献给社会和观众的。

  本文作者:任仲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美术设计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泰山国画院副院长、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副院长。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