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实验小学 娄焕娟
摘要:众所周知电教媒体在教学中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参与更形象更直观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瑰宝之一,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存在较大跳跃性,且所描绘的生活意境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这些特性给古诗教学增添了诸多困难,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古诗教学,能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帮助学生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精心营造如梦似幻的情境,恰似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诗文的隐秘之门。学生能迅速且深刻地感知诗文中的魅力,在朗朗诵读声中,如潺潺溪流般融入情感,真切触摸到作者笔下蕴含的情感。因此,巧妙创设情境,可助力学生快速、深入感知诗文。于诵读中悟情,领会作者情思。进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流程,让学生轻松学古诗,快乐提能力。
关键词:巧用 电教媒体 古诗教学 能力培养
电教媒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仅就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借助电教媒体的力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呀,只有对语文课爱得不行,像喜欢心爱的玩具、美味的糖果那样,才会满心欢喜地去学,主动去探索语文里的奇妙世界。所以说,小朋友们对学习的兴趣,那可是大功臣,它能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咔嚓”一下打开学习动机的大门,让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像被点燃的小宇宙,火力全开。只要把小朋友们对语文的兴趣给激发出来,他们内心深处那股子好奇劲儿和探索精神,就会像被释放的小精灵,欢蹦乱跳地去追求知识啦。在语文教学里,到底怎么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认识这事儿本身就特别神奇,能让人特别惊讶、诧异,还能激发出特别高、特别持久的兴趣。”咱们现在有电教媒体,它可厉害了,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还有声音都放在一起。那些原本干巴巴、一动不动的学习材料,经过它这么一处理,就像活了一样,在三维空间里变得特别生动,内容也更丰富,形象也更鲜活。这对学生的眼睛、耳朵还有其他感觉器官都有直接的刺激,学生一下子就觉得特别新鲜。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勾起来了,特别想学习,学习动机也就有了。我在上课的时候,会用投影给学生展示东西,给他们的各种感官带来刺激,找到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的地方。这样就能做到课刚开始,学生就觉得有意思;课上着,兴趣越来越浓;课上完了,学生还觉得意犹未尽,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布置了一项特别的课前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探寻庐山瀑布的相关知识。当孩子们听闻能上网搜集资料,那兴奋劲儿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热情高涨得如同燃烧的小火焰。没想到,他们利用课余在家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对庐山瀑布背景知识的搜集工作,这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进入课堂后,我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望”字,巧妙借助录像为学生们营造出逼真的情境。刹那间,屏幕上出现了那气势恢宏、凌空飞泻而下的瀑布,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们仿若真的置身于庐山瀑布之前。在红彤彤的日光映照下,庐山上紫烟袅袅,如梦似幻,宛如人间仙境一般;瀑布奔腾而下,水流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那斑斓的色彩、磅礴的声响、独特的形态、浩大的气势以及震撼人心的魄力,无一不让学生们深深着迷。教室里瞬间安静得连根针掉落的声音都能听见,学生们个个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全神贯注地盯着这美丽的画面,没过一会儿,便纷纷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此时此刻,学生们内心深处那强烈的好奇心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已然如同即将破壳而出的雏鸟,呼之欲出。在这样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开展教学活动,毫无疑问,将会收获超乎想象、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巧用电教媒体,理解课文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积累少,阅历简单,对事物的观察、体验不深刻、不全面,所以教学中,适时运用电教媒体,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观察和思考环境,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对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大有裨益。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学生初次阅读课文后,虽对西沙群岛有了初步印象,可对于文中“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以及“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般描述,理解尚浅。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观看相关录像。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仿若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独特的魅力。随后,他们再次回归到课文当中,此时,对那些原本晦涩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便轻松许多。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透彻理解了课文内容,增长了知识储备,还在观察录像的过程中锻炼了观察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仿佛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三、巧用电教媒体,诱发想象能力
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这时运用录像、幻灯,便可图文结合,诱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鉴于学生从未亲临小兴安岭,对其四季各异的景色缺乏直观、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通过一边播放生动逼真的录像,展现小兴安岭春季万物复苏、夏季郁郁葱葱、秋季五彩斑斓、冬季银装素裹的迷人景象,一边播放悦耳动听的课文朗读,将优美的语言缓缓送入学生耳中。这种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完美融合,并与课文语言文字紧密相连的方式,发挥了巨大作用。学生们仿佛穿越到了小兴安岭,目睹那连绵的山峦、茂密的森林、欢快流淌的溪水。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里对小兴安岭景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还被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深深触动,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由衷赞美。同时,丰富的画面与生动的朗读激发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他们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小兴安岭更多美好的画面。如此,既实现了知识的高效传递,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真正达成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成效。
在执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致力于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当教学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时,我精心挑选并播放了一段配有悠扬古典音乐的高清录像。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屏幕上缓缓呈现出庐山香炉峰的画面:峰峦间,团团乳白的雾气袅袅升腾,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幻化成如梦似幻的紫色云霞,如梦如纱,缥缈灵动。学生们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边听音乐、边观美景、边在脑海中展开联想。此时,我适时抛出问题:“倘若此刻你身临其境,置身于这般如诗如画的景象之中,会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问题一出,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自己的感悟。一位学生激动地说道:“香炉峰上那团团雾气,在阳光的轻抚下,竟摇身一变,成了如梦似幻的紫色云霞,哇,这景象简直美到让人窒息!”而在引导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诗境时,我再次巧妙借助电教设备。屏幕上,庐山瀑布以磅礴之势汹涌奔腾,水流从极高处一泻而下,如万马奔腾,气势恢宏。我鼓励学生:“大家仔细看看眼前这壮阔无比的瀑布,大胆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说说它在你们眼中像什么?”学生们的思维被彻底点燃,奇思妙想如泉涌般不断迸发。有的学生兴奋地喊道:“这长长的瀑布,恰似天上仙女轻盈挥舞的银纱,随风飘动,美极了,仿佛能感受到那丝丝凉意。”还有的学生激情洋溢地描述:“瀑布从高耸入云的山上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下,气势汹汹,就好像一条威风凛凛的白色巨龙,从遥远的天际呼啸而来,一头扎进谷底,太震撼了!”通过这样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全方位展示古诗所蕴含的绝美意境,学生们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轻轻托举,带入了庐山瀑布的奇幻世界。他们不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更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并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表达美,整个课堂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美好的艺术殿堂,营造出了一个个灵动且美妙的景象。
四、巧用电教媒体,提高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世界很单纯,阅历简单,再加上语言上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说话、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开掘、丰富“话源”,而实践告诉我,运用电教媒体,是丰富学生习作材料的最佳方法之一,因为通过电教媒体的形象演示,可以生动再现生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如为让学生描述一段描写春天风景的话,我利用幻灯片播映有关春景的图像:粉红色的桃花、嫩绿的小草、青青的小溪、绿油油的麦苗和正在欢天喜地放风筝的孩子……鲜艳的色彩、动人的画面,再加上录音机里播放的有关春天的优美乐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感性认识。这样一来,学生的“话源”丰富充实了,说话课上,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把所看到的春景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出来,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多方面更好地利用电教媒体的双向特性。在呈现“日照香炉生紫烟”景象后,利用语音识别功能,让学生对着设备描述感受,媒体快速分析学生用词、语句结构,判断其理解层次。若理解较浅,如仅提及雾气好看,可推送古人描写云雾的佳作片段,诱导学生思考古人描绘的精妙之处,深化理解。在学生描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想象时,借助图像识别与语义分析,依据学生表述匹配对应的瀑布形态数据。若学生想象单调,像只说瀑布像绳子,媒体自动调出不同形态瀑布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落差、水流宽度等,对比自身描述,发现不足,从而完善认知,获得对诗句更精准理解。同时,可设置互动环节,学生通过触摸屏幕标注自己对瀑布最震撼之处,媒体收集数据生成热力图,教师据此了解学生关注点,调整教学侧重点,进一步强化双向互动效果。对学生而言,计算机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顾问和伙伴,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并使学生能获得鼓励和帮助。
如在学生学写一种植物之前,巧设铺垫,图文并现,阅读例文《水仙花》之后,大屏幕又出现了以下填空题:
(1)作者写水仙花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先写( ),然后写( ),再写( ),最后写( )。
(2)作者写根,抓住了根的( )和( );作者写叶,抓住了叶的( )、( )和( );作者写花,抓住了花的( )和( )。
若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屏幕上答案会出现在“( )”里,以醒目的红色显示并不断闪烁,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小博士话外音传出赞扬话语,如“填得对!你真能干!”给予学生精神鼓励。紧接着,系统自动奖励一朵含苞欲放的水仙花图案(或其他对应奖励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随后,屏幕上弹出提示,邀请学生回答下一题,推动学习进程。在这一番激烈的“人机”问答大赛中,学生掌握了观察和描写植物的方法。
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文格式练习采用此法,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巧用电教媒体,多元化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巧用电教媒体,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充分运用作业展评这一形式,启发学生谈出彼此的成功之处,做到评教评学,增强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如一年级的写字课,在指导后让学生独立练写,然后运用实物投影进行个人展示,互评互议。这一评析形式,起到了互相观摩、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又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写好字的信心。
竞技式学习互动会激发学生好胜心,使其全面调动自身能力。计算机即时反馈让学生快速知晓学习结果,强化学习效果。经反复互动,学生将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与表达内化为自身知识与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培养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整个地球。电教媒体的发展,让我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如鱼得水,而我的学生也因为电教媒体的运用而激情满怀、能量满满地面对每一天。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