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
摄影/蒋小锋 文/邓效民
云端上的诗行——《中国最美十大名山•穿越西藏——蒋小锋摄影作品集》读后
这本摄影集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下篇是“穿越西藏”。上篇是对《中国国家地理》主办评选的“中国最美十大名山”的拍摄和简介,而下篇则是作者30多年来对西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拍摄,占了全书八成多的篇幅,所以——
这不是一部单纯旅行摄影家的摄影集;
这不是一部旅行摄影家的摄影教科书。
这是作者30多年来多次进藏,有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作品,是作者生命的记录,心灵的图腾,精神的皈依。里面没有说教,只有记录;没有技巧,只有忠实。蒋小锋先生说:“我的照片没有修图,没有后期制作,都是原生态的照片。西藏太美了,这些照片不需要后期技术。”这话可以概括这部摄影集的特点:纯净、唯美、不做作。
蒋小锋第一次进藏,是1988年作为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受国家广电部派遣,到西藏电视台援助工作。从那以后,他就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十多年来,他更是每年都要进藏,走遍了西藏的7个市地,拍摄了大量自然风光和人文照片。他分别多次从川藏南线(318国道)、川藏北线(317国道)、青藏线(109国道)、滇藏线(214国道)、新藏线(219国道)五条神奇的天路进出西藏。蒋小锋说:“人们幻想的天路,应该就是今天的进藏道路了。穿越西藏从土路,到柏油路,到高速公路,再到青藏铁路,天堑变通途。”蒋小锋先生的摄影器材也从胶片机、数码相机到无人机和手机。
正是多次从不同的道路进出西藏,蒋小锋的作品就有了更多不同时间、不同感受、不同机遇的拍摄和比较,结集到书中,也就有了更多的斟酌和选择。拍摄西藏题材,镜头无疑会聚焦于雪山、祥云、经幡、朝圣、江河、草地、牛羊等独特画面,画面色彩更是五彩斑斓,气象万千。但在这些繁复的色彩和画面中,蒋小锋有时会突然删繁就简,以极简洁的构图,极单纯的色彩,向我们呈现雪域高原的纯粹和圣洁。
譬如,《清晨月下藏羚羊》,画面逾四分之三是纯净的蓝天,甚至连月亮也是蓝色的,只有一圈淡淡的白晕,勾勒出满月的形状。下面不到四分之一是金黄色的草原,两只藏羚羊在悠闲地觅食。画面和色调都简洁到了极点。
《蓝色湖泊夕照半岛》以蓝色统领整个画面,深蓝色的湖水,远山也由更深的蓝直至近乎黑,而画面下三分之一处,只有极细的一带被夕阳照成金色的沙滩,沙滩上是或觅食、或休憩的藏羚羊,沙滩下面还是深蓝色的湖水。啊,这深邃宁静的蓝调啊!
蒋小锋的极简主义,甚至抛弃了一切色彩,只要黑与白,连这本摄影集的封面和封底照片都是黑白色的。作品《山与牛》以整个画面表现雪山,因为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反而更清晰地表现出雪山的肌理脉络。画面下方中间的纯黑色黑点,则是一头行走的牛。《山舞》干脆就是一幅雪山的线描图,浓淡不一、疏密有致的黑色线条,把雪山抽象到原本的生态。吴冠中先生上世纪60年代初就到西藏写生创作,他的油画作品中,那灵动多姿的线条,是不是也受到了雪山这黑白线条的启发和感召?
著名学者、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文学院教授王培元先生在看了济南工人文化宫为蒋小锋举办的摄影展后,谈到第一个感受就是西藏的云太多、太震撼了,是云上的西藏。诚哉斯言!
蒋小锋拍摄的一幅古格王朝遗址,金色的大鹏状云彩占了近四分之三画面。他说,大家都拍古格王朝遗址,我就要拍祥云下的遗址,这片金色的祥云,多像鲲鹏展翅啊。而《羌塘雪景荡气回肠》,画面三分之一篇幅是白雪覆盖下的草原,许多藏野驴在静静地觅食;而其余三分之二则是从地面到天空的大块白云,犹如雪山屹立,连绵不绝。有的作品名称,直接用了各种各样的云,如《云中路》《湖中云》《红云高照》《阿里风云》《云彩横卧湖水山中》等等
三十七载春秋,五条天路蜿蜒成生命的掌纹。蒋小锋,这位用镜头丈量高原的朝圣者,在“离天三尺三”的秘境里,以光影为墨,为雪域写就一部磅礴的视觉史诗。这些影像终将成为未来的时光琥珀,封存着高原最后的神秘与庄严。
(大地神灵)
(西藏美丽乡村的典范)
(阿里风云)
(鬼湖拉昂措)
(气象万千 羌塘雪原 荡气回肠)
(圣湖纳木措)
作者简介:邓效民,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退休编辑,中共党员。现为槐荫区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槐荫区老干部朗诵艺术学会理事。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