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张帆
冷链物流是指为保持冷藏冷冻类物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再加工及销售全过程中始终处于规定低温环境而建立的系统工程。它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制冷技术发展而兴起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其技术基础是冷冻工艺学和制冷技术。根据产品储存和运输属性的不同,冷链物流对象可分为三类:常温品(15-25℃)、冷藏品(0-4℃)和冷冻品(-18℃以下)。虽然冷链物流具有物流的一般特性,但其特殊性更为突出。由于时间和距离的增加会导致温度变化,而温度变化会引起产品品质下降,这种品质劣化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例如,冷链断裂可能导致肉类变质、药品失效或冰淇淋融化,这些损害一旦发生就无法通过后续环节弥补。这种特殊性使得冷链物流对设备专业性、过程监控和时效性都有极高要求,也使其运营成本显著高于普通物流。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以配送中心(DC)为核心的分拨体系。尽管国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高度重视,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运营实践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产品冷链库存管理主要由生产商或经销商主导。由于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有机衔接,不仅断链严重、损耗高,而且市场反应迟缓,竞争力低。二是,缺乏以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DC)为中枢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DC为中枢,将买方和生产方有机连接在一起,不仅可以将零售商和生产商从繁杂的物流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依靠各自的核心能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其一,可以实现连锁企业的集中采购、集中存储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储存成本和各种损耗,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持生鲜经营的规模和品类及品种的完整性。其二,加工配送中心能够通过流通加工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提高产品的客户满意度和需求响应度。其三,配送中心通过积极地与供应商信息沟通,提供正确有效的市场信息,帮助生产者更好地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避免不必要的“牛鞭效应”。其四,加工配送中心在缩短顾客响应时间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还能为供应商和零售商提供JIT、方案解决、交叉过驳/直接换装等综合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使冷链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在物流外包中享受到物流成本降低和各种损耗降低的好处。
因此,强化冷链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对于既提高冷链物流运作效率,又节能降耗,促进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关于冷链库存的优化研究,单级库存研究已比较成熟,不仅研究文献数量多,而且涉及的研究要素也比较广泛,除了变质率和需求率外,还考虑了价格折扣、是否允许短缺、通货膨胀、资金的时间价值、提前期、贸易信用等。而供应链库存策略研究的要素相对单一,主要针对变质率和需求率,且多以卖方为支配地位,很少以DC为中枢,将多个买方和多个生产方有机连接在一起,研究集中订单处理、集中库存管理、集中多品温共同配送以及生产计划与配送相结合的有关问题。
由王淑云教授等撰写的著作《冷链库存优化与定价研究》,恰好顺应了国家大政方针的需要和现代农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系统地论证了影响冷链库存的相关因素,除了研究了零售商主导的冷链库存与定价策略外,更多地从供应链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具有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DC为中枢对冷链库存系统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即使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冷链库存策略进行优化,也多是针对一个卖方和一个买方组成的供应链,问题假设过于理想化,而该专著以DC为中枢,将多个买方和多个生产方有机连接在一起,研究了集中订单处理、集中库存管理以及集中运输问题。二是,充分考虑冷链产品易腐易烂、保质期短,且极易受到各种随机扰动影响的特性以及冷链库存的增值性特性。专著在冷链物流的采购决策、存储决策中运用了概率论中的生存/死亡模型,并基于随机影响/随机扰动构建了弹性成本分析模型。在DC与n个零售商和s个生产企业组成的冷链系统中,基于冷链库存的增值性以及DC的增值服务性,以系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而不是以成本最小化以DC为中枢对冷链多级库存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三是,考虑了需求的随机性。多数采购模型以及库存管理模型是在理想情况下建立的,这不符合实际的运作实践。该专著从离散需求,价格的随机扰动及其概率分布需求的角度对冷链库存管理决策进行了优化建模和实证分析,使得研究成果更贴近现实。
该专著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创新点突出。一是,引入了随机弹性理论,并应用于冷链的运作管理中。现实的经济运行往往是复杂的,多数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难以用简单的确定性数学模型来描述。基于理想情况下建立的模型所制定的最优采购批量、最优采购周期等采购策略及存贮策略,难以适应外界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要求。因此,该专著在构建冷链零售商的联合采购决策,DC的集中库存管理决策中,均运用了随机弹性理论,使得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更贴近冷链物流的运作实践,该内容的研究可为冷链物流的相关企业做出科学、可靠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引入生存/死亡模型,并应用于冷链的运作管理中。由于冷链产品的变质腐坏过程会受到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但其保质期的长短完全遵循特定产品的生存/死亡率规律。为此,该著作在构建冷链零售商的联合采购决策,DC的集中库存管理决策中,均引入了冷链产品的生存/死亡模型,为更加准确地制定冷链物流的采购策略、多级库存最优规模、容量配置计划提供了保证。三是,考虑了冷链库存的增值性。研究中以系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对供应链库存与定价所做的整体优化,充分考虑了冷链库存的增值性与专业配送中心的增值服务,丰富了供应链运作管理理论。
未来的冷链库存策略,应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以随机优化取代确定性优化
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生产控制系统存在不稳定性、信息传递存在失真性、企业间衔接存在间断性、需求偏好存在难预测性且冷链品自身存在变质性、生命周期较短,这些都将为冷链品库存管理带来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冷链品库存策略研究时,应以随机研究为侧重点,包括随机需求、随机变质率、随机保质期、随机订货周期等对冷链优化决策的影响。
体现冷链库存的增值性
对于冷链物流来说,利用先进的冷链品库存仓储技术、保鲜技术不仅可以延缓冷链品腐烂变质,延长冷链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保质保鲜,还可以维持产品的品种多样性和完整性。此外,如果库存保有量适当,不但可以降低库存运转成本(如能耗),还有利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因此,今后应加大保鲜技术、仓储技术对冷链库存优化策略的影响研究。另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可以更好地满足冷链物流的3P(Produce, Processing, Package),3C(Care, Clean, Cool),3T(Time, Temperature,Tolerance),3Q(Quantity, Quality, Quick)和3M(Means, Methods, Management)条件。
强化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为中枢的冷链库存优化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或DC,由于其专业性和社会化服务,不仅有能力将上下游置于一体化的系统管理之中,而且可以实现零售商之间的集中采购、集中运输、集中仓储;实现配送中心之间冷链物流协调统一的运营机制。
该著作以有限期内多个生产商、一个DC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冷链系统库存一体化决策为研究内容,建立了考虑DC增值服务、变质率服从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多种非即刻变质商品三级库存模型。从系统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确定各个成员的最佳补货策略,并通过与传统两级供应链系统的算例比较,分析了以DC为中枢的三级冷链系统模型的有效性。今后,还需要就DC库存、运输、配送集成优化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 陈良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张帆
近日,济南遥墙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二阶段)济滨高铁遥墙机场站项目主体结构圆满封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