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
“内耗”是近些年来呈现的一个高频词,组织内耗,自我内耗,精神内耗,它们如幽灵般渗透到组织与个人的生活肌理。它是两股内在力量进行对抗和拉扯的状态,是系统能量(自我系统、家庭系统、企业系统等)在非价值创造环节的持续泄漏。您在职场或生活中有过内耗吗?
我是一名硕士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工作的80后,从事大学辅导员工作已有18年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工作方面帮助和支持了许多青年大学生,助力他们从迷茫走向清晰,从困惑走向坚定。然而,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见很多内耗的时刻:家庭和事业需要平衡,参加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低效会议,因不同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影响工作成效,因职业倦怠想转岗但又力不从心不得不接受现状。如果我对于自我的内耗无能为力,那么面对无助迷茫的学生,何以“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抵御精神内耗、实现自我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读了刘建平、陆海洋的《不内耗的管理》,这是一本融合了积极心理学和管理学、教育学的行动派教科书,为像我一样的读者提供了一剂自我成长良方。该书以幸福领导力为核心,用40个横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拆解了内耗的根源,更给出了一套可落地的破解路径。
以故事为镜子,照见内耗的深层根源
书中的40个故事如同多棱镜,折射出管理内耗的三大根源:一是自我认知错位,如杨志因刚愎自用、忽视团队感受,最终在押解生辰纲时众叛亲离;二是系统机制僵化,某公司过度管控员工如厕时间,反而引发抵触,印证了“过度管理比无管理更可怕”;三是价值感缺失,外卖骑手在算法压榨下的疲于奔命,暴露出目标单一化导致的“收益努力比”失衡。这些故事打破了“管理即控制”的迷思。正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专注、《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的坚韧,真正的高效管理,是让个体在发挥优势中找到意义,在积极互动中凝聚合力。
从理论到行动,破解内耗,修炼幸福领导力
全书以马丁・塞利格曼的 PERMA 模型为根基,构建了“一基五柱”的幸福领导力框架。“一基” 即自我性格优势与美德——这是自我管理的 “地基”,而“五柱”则撑起自我管理的大厦:积极情绪是自我人格稳定的核心,投入则是活在当下体验“心流”的状态,人际关系呈现了一个人在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相处时的幸福感,意义感是找到价值方向、对抗内耗的精神燃料,成就则是有效行动带来的积极反馈。
作者并未止步于故事和理论,更给出了可操作的方法:可通过 “MPS 模式”(意义、快乐、优势的交集)找到适配的赛道,用“密友五次元理论”优化人际关系,以“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理念优化资源配置,用“第二曲线”理论避免路径依赖。从米卢的“快乐足球”到华为的“知行合一企业文化”,从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叙事智慧到苹果公司的创新迭代,这些故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不内耗的管理,本质是“激发善意、释放潜能”——让管理者跳出权力的傲慢和偏见,让员工在追求幸福中创造价值,最终实现“共同幸福”的终极目标。
回归自我成长,超越内耗,走向幸福
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我们每天沉浸在各种碎片化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头脑越来越强大,思维越来越活跃,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就等于“做到”,比如知道不应该内耗,但面对纠结的情绪,却无所适从。
这本《不内耗的管理》让我们回到自我成长,提升的不仅是方法(术),更重要的是智慧(道),从修炼自己的幸福领导力开始,让“认知”与“行动”真正合一。它提供的不是一针强心剂,而是一套提升自我认知的长效药:内耗的本质,是人与目标、人与人、人与自我的错位;而破解之道,在于让每个个体在工作中找到价值感,让团队在协同中凝聚合力。正如书中所言,“幸福领导力是管理者影响并带领团队一起奔赴幸福的能力”——当团队成员不再为内耗消耗精力,而是为共同目标全力以赴时,高效与幸福自会水到渠成。
无论你是企业高管、中层管理者,还是走在管理路上的“潜力者”,相信都能从这些故事与洞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内耗”答案。毕竟,管理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控制,而是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点点滴滴的幸福,进而激发创造力,达成更好的绩效。
(作者:山东大学副教授 赵婧婧)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