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
金句摘录
水文化是古老又新颖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母体文化”。
水文化已成为传承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其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家以水喻“仁”,道家以水喻“道”,甚至军事中的“以水为阵”、城市中的“依水而建”,本质都是水文化的延伸。
山东是大禹治水主战场,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是黄河文化集大成者,是运河文化枢纽要地。
水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举办水文化论坛是“借船出海”,对接顶尖高校是“借梯登高”。
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山东省水文化学会立足治水实践,以“十个一”工程为抓手,构建起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水文化建设体系,在研究、传承与创新领域频频发力,全力打造水文化建设“山东样板”,全力绘就百舸争流破浪行、千帆竞发显峥嵘的崭新气象,成为文化强国战略下的生动实践。
近日,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党支部书记、山东省水利厅原一级巡视员张建德先后受邀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坛授课,以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引发强烈反响,显著提升了学会的学术影响力。为深入解读山东水文化建设的核心逻辑、创新路径,探寻其从县城高中教师到齐鲁水文化领军人物的蝶变历程与人生轨迹,对张建德进行了深度专访。
人物简介
张建德,法学博士,山东省水利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党支部书记,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法官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研究院学术顾问。出版专著《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先后任职于安丘第一中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省委组织部、省水利厅。三十多年来深耕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力资源、选人用人、党的建设等领域,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干部学院,河南、青海、新疆等省,有关部队及山东省省直部门等,给高校学子、市厅级和优秀年轻干部授课。
专访全文
记者:您的职业生涯横跨教育、组织系统、水利行业与水文化研究,从“育人选人”到“治水兴水”再到“文化铸水”,这些经历看似跨度较大,却形成了独特的工作逻辑。能否谈谈,过去在组织部与水利厅的工作经验,为您如今投身水文化事业提供了哪些差异化视角?
张建德:这几段经历看似跨度不小,实则围绕一条清晰的主线——“人”与“水”的辩证关系。
在组织部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道理,任何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队伍支撑。到水利厅工作后,我直面山东“水情复杂”的现实问题,深知水利工程是基础,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如今担任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党支部书记,恰恰是这两段经历的融合升华。我过去研究如何“育人、选人、用人”,现在是在思考如何“育人以水”,用水文化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来涵养品格;过去是抓水资源、水工程管理,现在抓水文化的“软实力”建设,为硬性水利工作注入灵魂。可以说,这些经历让我能从“人才支撑”与“实践需求”双维度,推动水文化落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记者:水文化是古老又新颖的文化形态,大众对其认知仍较模糊。能否结合其“古老性”与“新颖性”,解读水文化的核心内涵、外延,以及它为何被称为“母体文化”?
张建德:水是万物之源、生存之本、文明之母。水文化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十分新颖的文化形态。说它非常古老,是因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始终与水相伴——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到都江堰“乘势利导”的工程智慧,自人类开始与水打交道,水文化就已诞生,它贯穿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说它十分新颖,是因为迟至1988年学术界才把水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正式提出来进行研究。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鉴赏水的产物。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水关系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包括水利工程、灌溉体系等“有形之水”,也包括治水理念、诗词歌赋、民俗传统等“无形之水”。其外延更是覆盖经济、政治、艺术、民俗等所有领域。
之所以称它为“母体文化”,是因为几乎所有文化形态都能找到“水的印记”:儒家以水喻“仁”,道家以水喻“道”,甚至军事中的“以水为阵”、城市中的“依水而建”,本质都是水文化的延伸。可以说,水文化是孕育其它文化的“土壤”,没有水文化,很多文化形态就失去了源头。
记者:水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张建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担当,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智慧,早已融入民族精神,成为我们应对全球水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密码”。加强水文化研究,是守护中华治水文明根脉的必然要求,是激活水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需要。
说到底,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少了水文化这一“重要篇章”;传承中华文脉,也必须守护好水文化这一“根脉”。
记者: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水文化底蕴深厚。能否从“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治水实践、精神文化内核”三个维度,梳理山东水文化资源的整体格局,以及这些资源的独特性所在?
张建德:山东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山东水文化历史悠久,水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几千年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色彩斑斓的山东水文化。
从山东自然资源上看,山东地跨黄、淮、海三大流域,拥有河流9711条、湖库5558个,河湖资源丰富。九曲黄河奔海朝宗,千里运河通衢南北,趵突腾空若轮涌雪,碧海浩瀚雄开万里,齐鲁大地上处处流淌着深厚的水文化基因。山东拥有古时“四渎”中的黄河与济水,加上相邻不远的淮河,三条大河吞吐奔腾,联袂刻画出齐鲁大地的千里平畴、万千沟壑,由此鼎定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山东人各具风貌的生活习俗与为人腔调。
从齐鲁文脉传承上看,山东是大禹治水主战场,奠定了华夏治水文明根基;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智者乐水”的哲思,让水文化成为中华人文精神重要源头,孔孟荀孙等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和基石性命题,成为中华水文化最深沉的底色;是黄河文化集大成者,“河海交汇”的壮阔雄浑,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煌煌史诗;是运河文化枢纽要地,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催生了“商贾辐辏、百货云屯”的盛世图景。
从山东治水实践上看,早在公元前7世纪,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了水“利”生态、人水和谐共处的思想。东汉治水专家、山东即墨人王景综合治理黄河,创造了“王景治河,千年无恙”的佳话。明代民间水利专家白英主持修建“中国古代第一坝”戴村坝,被誉为“运河之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到现代水网建设,山东始终走在全国水利前列。
山东的水由泉起始,经溪入河,涓流不息,汇进湖海,终成汪洋。水的品性,很大程度给了山东文化深切启示。山东境内的黄河文化、海河文化、淮河文化、运河文化、泉水文化以及不同地域的水利文化,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山东水文化图谱,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需要去系统总结、继承和发扬。
记者:山东将“文化铸水”纳入“六水共治”,通过“十个一”工程破解水文化建设“碎片化”“分散化”难题。能否具体谈谈,这些顶层设计是如何落地的?比如政策如何转化为“水韵山东”等品牌实践、水利遗产保护等具体成果?
张建德:过去水文化建设确实存在“碎片化”“分散化”问题——有的只重工程不重文化,有的只搞活动不建体系,导致资源浪费、成效有限。山东以高位推动、多点发力的实践,构建起“政策引领、工程支撑、品牌赋能”的水文化建设新格局。
第一步是“定方向”。省水利厅党组将“文化铸水”作为“六水共治”的重要举措,提出“十个一”工程,这相当于为水文化建设搭建起了“四梁八柱”,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水文化建设体系。
第二步是“明路径”。省水利厅出台《山东省水利遗产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编制《山东省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5)》,为实践提出了“任务书”“路线图”。
第三步是“树品牌”。围绕“水韵山东”“水美山东”“水兴山东”齐鲁特色品牌,全面推动水文化传承弘扬与现代水网建设融合共促、创新发展,水利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水文化载体持续完善,水文化研究发掘持续深化,水文化传播体系日臻完善,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发展更富成效。
记者:山东省水文化学会成立后,迅速在高端平台搭建、学术研究、标准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能否介绍学会成立的背景?学会自成立以来,哪些具体实践为山东水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张建德:2025年3月7日,山东省水文化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山东水文化建设迈入高位引领、谋篇起势新阶段。学会以“建百年学会,领齐鲁气象,创时代清流”为愿景,秉持“政府指导、高校支撑、企业协同”三位一体发展理念,通过六维赋能发展路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搭建专业权威平台,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山东广博深厚的水文化,致力于成为水文化研究的“思想库”、水生态文明的“传播员”、水工程建设的“赋能者”、水治理创新的“智囊团”,为山东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一是构建“全链条”体系。学会以“十个一”工程为抓手,精准布局水文化建设全领域:举办一项高端论坛、出版一套精品书库、认定一批特色遗产、推广一批教育基地、打造一批齐鲁品牌、创建一批标杆工程、搭建一个智慧平台、创办一本专业期刊、形成一批学术成果、建设一个专家智库。这一工程以“全链条覆盖、多维度发力”为特色,既涵盖学术研究、平台搭建,又聚焦实践落地与品牌塑造,更依托专家智库提供智力支撑,全方位构建起山东水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为破解水文化发展碎片化难题、推动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是完善“专业化”组织。学会高起点谋划组织架构建设,精准布局七大重点发展方向,拟成立水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水文化传播交流专业委员会、水利工程文化发展专业委员会、水文化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水文化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及齐鲁水文化艺术研究院。布局横向全面覆盖水文化发展各领域,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从遗产保护到融合创新的全链条纳入;纵向深度链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学术资源,为山东水文化建设搭建起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组织架构。目前,已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钟德钰达成合作共识,邀其担纲水利工程文化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领衔“水文化+水利工程”深度融合;与清华大学著名专家、秀钟书院院长胡洪营教授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主导水文化+水科技的融合发展;水文化艺术研究院亦计划广泛邀约山东艺术名家加盟,以艺术赋能文化传播。其他几个专委会也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专委会主任
三是搭建“高端化”平台。省水利厅先后成功承办两届齐鲁水文化论坛,陆桂华、矫勇、陈平等省部级领导统筹指导,邵明安、马军、王巍等两院院士盛情出席、建言献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热情与会、共襄盛举,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水利报广泛报道、赞誉纷纷。2025年7月,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水文化论坛,开创性将水文明纳入国际文明互鉴核心议题。刘冬顺、矫勇、陈平等部省领导热情与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等国际政要莅临出席,希腊、西班牙、埃及国际嘉宾参会交流;论坛期间,25位中外权威专家一次性加盟学会智库,推动智库从“齐鲁视野”迈向“全球格局”;收官之际,凝聚全球共识的“水文化倡议”正式发布,为应对全球水挑战提供全新“文化方案”。
四是深耕“学术化”研究。学会积极谋划基础课题,策划水文化精品书库《命脉》,编撰“青史遗芳”“绿水兴鲁”“丹心铸魂”“蓝韵启智”四色书系,矢志打造水文化的开山之著、经典之册、奠基之篇、献礼之作、传世之藏;先后三次面向全球征集高质量论文八百余篇,引领学界聚焦山东水文化,不断拓宽研究深度、延展学术广度、提升理论厚度。
五是建立“标准化”规范。水文化建设既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气”;既要“有理论”,也要“有标准”。为锚定标准化赋能水文化建设的路径目标,筑牢水文化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石,学会印发《山东省水利工程水文化评价导则》(征求意见稿),以先进标准助推水文化创新成果规范化应用,与现行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形成互补,为山东水文化标杆工程的筛选、培育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评价导则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原则,采用三级指标体系,涵盖文化传播、生态美学、社会效益等八大类别,为工程分级培育提供清晰标尺。评价导则是首次为山东水文化工程树立统一评价规范,推动水文化建设从“经验驱动”向“标准引领”转型;是落实省水利厅“文化铸水”理念和“十个一”工程的重要举措,为“创建一批水文化标杆工程”提供操作路径;是助力将山东深厚的水文化底蕴赋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文化活水。
六是大力推进水利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近期,学会携手中国水科院、山东水科院全力推荐兖州金口坝为世界灌溉遗产,争取实现山东世界灌溉遗产零的突破。
记者:学会通过参与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从“齐鲁视野”迈向“全球格局”,通过对接北大、清华高校学术资源,实现“地方文化单点发力”到“顶尖学术平台构建”的巨大跨越,其重要意义何在?在北大、清华授课的经历,又给您带来哪些触动?
张建德:水是全人类的共同议题,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从“征服自然”到“人水和谐”,价值理念转变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更是源于价值伦理的深刻重构。山东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齐鲁大地孕育的治水智慧与担当精神,镌刻于水利工程与历史文献,为当代水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范本,为应对全球水问题挑战提供“东方智慧”和“山东方案”。
水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举办水文化论坛是“借船出海”,对接顶尖高校是“借梯登高”,而在两校授课,则是“双向赋能”——既传播了山东水文化、提升了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又为吸引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推动山东水文化研究深度奠定基础。清华、北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在水科学、文化研究领域是“国家队”,学会围绕水文化传承保护、科技赋能水利、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成功搭建了高层次的合作桥梁,积极促进了水文化与多学科前沿、多领域实践的智慧碰撞与深度融合,为学会未来在水文化建设、科技赋能水利、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孟子在《尽心上》中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之乐”。我曾是一名县城高中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五载之久;从政以后,案牍之余广泛阅读思考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力资源、选人用人、党的建设等领域,于学术上偶有所得,或流于笔端形成论文专著,或受邀为青年俊才授课交流,分享思考所得,视为人生之一大乐。
最是讲筵惊四座,塔映清波柳蘸霞。今年八月,我应邀为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建设银行系统领导干部授课,以《选人用人之道》为主题,聚焦班子建设与团队管理,从宏观架构到微观实践,运用大量鲜活案例,拆解管理智慧,阐述凝聚团队合力的关键要素,与来自全国的金融精英共享思想盛宴、管理智慧。
金秋荷香一泓新,语落清华听潮音。在桂香浮动的秋日,再赴清华大学,为土木水利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作了题为“新时代优秀年轻人才成长之道与使命担当”的专题讲座,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出发,从党之大计的宏观规划和国之重器的宏大意义,以“运筹经纬 如绘乾坤:擘画事业发展蓝图”“乘时驭势 汇流寰宇:躬身融入时代伟业”“极目星汉 洞观万象:全面提升认知维度”“淬锋砺刃 琢玉成器:锤炼核心竞争能力”“涵德润身 厚积懿范:厚植品德修养根基”为架构,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与数据支撑,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当前水利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学生把握行业前沿动态、理解水利深层发展逻辑提供了更多视角。
“青年者,国之精魂;清华者,国之太学”,当天近50位硕博研究生自发来到现场,青年才俊济济一堂,一时让人有“天下英才过江鲤,满堂朱紫读书人”之慨叹。尤其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近八十岁的老教授王兴奎悄然来到会场,与年轻学子坐在一起凝神聆听,白发苍苍的严肃形象令人动容。
“青年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青年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如今的白发教授也曾经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一代代清华水利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以国内最前沿的理论带领学生们解决中国水利真问题,为水进发、为水坚守,踏遍万里河山,以许万江安澜。
记者:会员单位是学会的核心服务对象,能否具体举例说明,这些举措如何解决会员单位的实际需求,比如在水文化与产业融合、遗产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哪些支持?
张建德:学会始终把“会员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系统性、多维度实践,构建了“走出去、引进来、沉下去”的服务体系和创新生态。
“走出去”就是学经验。针对会员单位水网融合发展的难题,我带队赴广东粤港供水公司、深圳水务局考察,聚焦IP挖掘、文旅融合,把兄弟省份“水文化+产业”的成熟模式带回山东,赋能会员单位的现代水网建设。
“引进来”就是搭平台。在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会员风采”专栏,展示会员单位的水文化成果,提升行业影响力。
“沉下去”就是解难题。我们先后走访省水文中心、省现代水网调度运行中心、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中建八局、济南市清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面对面了解他们在水文化建设中的难点,针对性开展人工智能、水利政策解读、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培训,覆盖会员单位600余人次。
我们还注重“跨界融合”,对标山东省教促会、山东诗词学会,探索“水文化+教育”“水文化+艺术”的路径,齐鲁水文化艺术研究院将邀请山东本土名家,用书法、绘画、诗词等形式表现水之美,让水文化更贴近大众。
记者:站在新起点,学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在“文化铸水”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助力人类文明互鉴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张建德:未来,学会将继续深化“十个一”工程,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厚植学术根基。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代水网+水文化融合等重大课题,推动学术成果转化,让理论真正服务实践。
二是创新传播矩阵。创新传播方式,讲好“山东水故事”;推动水利遗产“活”起来,打造水文化教育基地、标杆工程。
三是优化会员服务。聚焦会员需求,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培训,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完善走访调研机制,帮助解决水文化建设和会员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四是拓展国际合作。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合作基础,计划与希腊、埃及等国的水文化机构建立长期联系,把山东水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推向世界,同时也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化建设经验。
山东水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为了传承历史,更是为了赋能未来——让水文化成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亮丽名片”,成为人类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山东省水文化学会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丰富水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应用领域,将学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平台,为山东水利高质量发展、文化强省建设、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大力量。(作者 于怀峰)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