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漫谈丨处暑,夏火未尽,秋意渐起

2025-08-23 12:05:28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张卿彬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古人早已道出这个节气的珍贵。处暑至,夏日接近尾声,秋燥渐起,但仍在感受夏热的余威,一派热未尽、夏未央之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人以“处”释“止”,夏日的酷烈于此际终告段落,这并非单纯天象的实录,更凝结了人们对自然节律的体察。

  夏火未尽,秋意渐起

  古时处暑节气的仪典,无不透着顺天应时的生存智慧。有些地方的人们奉上新收的五谷,感激天地的哺育之恩;有些地方的人们放灯于河,抚慰孤魂,展现着伦理的温厚。

  “处暑”不单是历书上的墨迹,而化为一种文化基因,渗入民族的血脉深处。

  对劳动人民来说,收获是处暑的主调。《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当鸟兽活动频繁、老鹰等猛禽大量捕获猎物,天气转凉,草木有了枯萎的迹象之时,谷子、稻子、棉花等早秋作物便陆续成熟,农民开始忙着收谷打禾,正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顺应节律,天道自然

  处暑是暑热的隐退与终结,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转折点。此时,大自然开始呈现出阴阳交替的变化,阳气渐收,阴气上升。

  “孟秋之月,天地始肃,不可以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时养生才是真章。虽然名义上已经进入秋季,但夏天的余威仍在,天气依然会有波动回温的感觉,即“争秋夺暑”。

  此时饮食转趋清淡,鸭肉、百合、银耳等润燥之物最佳,人不再任性对抗气候,转而以谦卑之姿寻求内外的调和。处暑养生之学,尤见东方生活哲学的精华。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黄帝内经》寥寥数语,道破了身心与节气同频共振的玄机。在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不求剧烈,只求收敛。

  此外,适当按摩一些穴位也有助于健康。如足三里穴,经常按摩可调节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如今,人们对处暑时节的顺应藏在了一餐一饭、一举一动里。炖一锅老鸭汤,补补虚劳;家人围坐“啃秋”, 吃完夏末最后一次西瓜,收起寒凉的水果。和夏天正式告别,把夏天的热闹心“处”一处,收一收,安安稳稳地,迎接那个最舒服的金色季节。

  (海报新闻编辑 张卿彬 综合自央视新闻、光明网等)

初审编辑:于琳琳

责任编辑:高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