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玥姣
责任编辑:辛然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报道
近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表示,自己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时,操纵升降车司机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他“连滚带爬”进飞机,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对此,深圳机场当晚发布通报称,此事因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厘米的高度差,由此给轮椅旅客进入客舱带来不便。针对这次登机保障出现的不足,联合航司立行立改,进一步完善轮椅旅客服务保障流程和措施。
图源:微博
其实,这并非只是一次偶发的、属于名人的不快经历,郑智化戳破的也不仅是一次服务失误的表象。大家不禁追问,在无障碍飞行领域,一条无障碍登机通道,为何会从“便捷”滑向“窘迫”,这条服务链条,又是在何处断裂?
深圳机场在通报中强调的“20厘米安全高度差”,成为了这场风波最初的争议焦点。
《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技术要求》规定,“登机车应设置有效可控的运动结构,使得接机平台和护栏可独立且准确地与飞机舱门定位”。此前,民航机长陈建国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飞机机型与升降车不匹配,或者升降车抬升高度不准确都可能造成落差产生。
在航空业地面操作中,有一条黄金法则:任何地面设备都不得与飞机发生物理接触,除非是专门用于连接的设计(如廊桥、加油管等)。保持高度差,是为了彻底杜绝非预期的接触。业内人士林涵告诉记者,舱门的位置,基本上是机身侧面弧度比较凸出的位置,平台再降低20厘米,这样平台距离机身就更远一些,用来保证使用过程中不碰撞机身。
“这20厘米,对于健全人只是一步台阶,但对于我们轮椅使用者,就像是一道悬崖。”残障人士安安解释,在缺乏专用无障碍登机设备的情况下,登机时常用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由地服人员将轮椅前轮抬起,“荡”过缝隙,二是使用机上专用轮椅,从自己的轮椅转移至小轮椅,再被地服人员推过廊桥或登机车。
针对“高度差”问题,目前,深圳机场给出解决方案,增加保障人员并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然而,问题远不止于一道物理上的缝隙。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机场和航空公司都提供轮椅服务。一般来说,航空公司的轮椅服务分为三种,包括用于航站楼、停机坪与飞机之间的地面轮椅,用于上下飞机登机轮椅和用于协助旅客移入或移出机上座椅、往返卫生间等行动机上轮椅。乘客在购票前可以申请相应的轮椅服务。
但轮椅服务一般都需要提前预约,时间在12小时-24小时不等。而且申请轮椅服务的旅客不能线上值机,需要到机场柜台办理。另外,大部分航司仅支持直达航班申请,少部分航司支持联程航班。
在服务细节上,林涵坦言,当前保障轮椅旅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体力”。“规程只写了‘协助旅客登机’,但怎么协助?是用‘抬’还是用‘背’?如果旅客体重较重怎么办?这些细节都是模糊的。”他表示,缺乏标准操作程序和专用设备,导致服务质量波动极大,碰上负责任、有经验的员工可能顺利通关,反之则容易引发矛盾。
“如果是一个人出行,我会选择高铁而不是飞机。”西西表示,坐飞机很难一个人完成安检、登机、取托运行李等操作。“高铁专门设置了残疾人车厢和席位,残疾证与身份证绑定,购票时会自动分配座位,也有专门的空间放置轮椅。”
据了解,今年5月,民航局正式发布了《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其中建议从残疾人、老年人等旅客抵达机场到登机的全过程中,针对高差、照明等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登机桥活动端连接处存在高差容易绊到旅客的情形,作出相应提示。在残疾人、老年人等旅客抵离航站楼、值机、检查、登机(下机)、中转等全流程中,基于旅客需求及流程动线合理设置无障碍设施设备,并提供必要的无障碍服务,消除服务断点。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 文中人物为化名)
初审编辑:胡玥姣
责任编辑:辛然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今日,记者从济南市商务局获悉,济南交易分团已完成各项筹备工作,全市596家企业、2653名专业观众完成注册报名,将借助进博会这一国际平台,开展精准采购与投资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