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抱着学习的心态,今天有幸听了两节大单元教学《电学复习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但他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生成的艺术造诣,让我沉醉其中,正如题目“学识与真诚同在,方法与智慧并存”。现在谈一谈我的几点收获。
今天我们的教研的主题是“初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什么是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让育人的目标回归本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不仅仅会解题,更重要的是会解决问题,具有承载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当然在学科教学中想发展学生的这些素养均需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在周老师的幻灯片左下角“学习做题得分”右上角“描述解释改变”也体现了我们物理教育人的教育追求。物理研究万物之理,透过现象看本质,迁移应用,最终改造世界。
思想是课堂的风骨,是课堂的灵魂。课堂中看得出两位老师对课标研究的非常透彻,都以电学知识为载体,创设真实情境,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境创设
近几年高考物理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济南中考题今年也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在试卷中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真实问题,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引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聚焦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加聚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学习过程,从而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我们之前的中考题中也有情境,但是不理解这个情境我们照样可以解题,但是今年的中考题读不懂情境要去解题就有些力不从心。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候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讲很多遍学生依然不会,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也是原因之一,不能将生活现象转化为相应的学科问题。因此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的过程。熟悉而真实的情境能够架起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生活到学科的桥梁。
周老师大任务:计算普通手机一年电费花费。
韩老师高铁上的电力系统实现跨学科实践的单元教学,通过高铁上的不同的电路设计结合相关参数构建电学知识网络
这两个不同的情境都是真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们也创设情境,但是更多地仅仅是为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将真实情境中的生活问题按照生活逻辑进行分割,然后对应到学科逻辑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科问题再去回馈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比较散、乱,呈现给学生的也是碎片化的知识。而今天我们听到的这两节课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转变为“贯穿整个单元”的问题情境,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本单元的学习过程,因此将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转化为相应的学科问题很重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从而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周老师的大任务下分解成的子任务是有逻辑关系的、递进的,而韩老师动车上的不用电路的设计以及元件的参数,展现出的学科逻辑也是递进的。他们都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还原事物原型,反映知识形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贯穿始终,激发学生思维、增加了学生体验和感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培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的。教学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思维型课堂,才可以实现思维的进阶。
所谓的思维,简单地讲,就是思考问题的过程,包括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分析与推理,乃至得出结论、形成对策。这两节课中老师都将思维训练和复习知识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都不是新课的重复,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辨析电学实验、分析电路故障,都在有意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将思维训练有机且有序地渗透在了各环节的知识载体中,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情境中、在操作中、在应用中、均有不同的问题抛出,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最终构成体系,形成整体。
学习指导与评价
好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这两节课中我们看到了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也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意愿和热情,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韩老师通过小组pk、学生纠错等方式适时评价。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培养习惯督促检查中给了学生适切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并且掌握学习的方法,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的顺利推进。(通讯员 陈红伟)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