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于宁宁
责任编辑:张娜
在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各类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当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守护社会稳定的“必答题”,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它以系统化的风险防控思维,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实践,为重大决策装上“安全阀”,为社会稳定筑牢“压舱石”。
一、科学研判:让风险评估成为决策的“导航仪”
风险防控的前提,是看清风险的“真面目”。稳评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调研,精准识别决策可能引发的矛盾隐患。某产业园区规划中,评估团队既关注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争议,也紧盯施工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更预判了交通承载能力的潜在压力——这种“显微镜+望远镜”式的研判,打破了“拍脑袋决策”的惯性,让风险点无所遁形。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稳评沦为“走过场”,要么满足于“一次性评估”的静态报告,要么局限于“纸上谈兵”的理论分析,最终导致“评估归评估,实施归实施”的脱节。真正有效的风险研判,应当是动态更新的“活账本”:随着决策推进不断补充新信息,根据实施效果调整风险等级,让评估始终与现实同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黑天鹅”猝不及防、“灰犀牛”越养越大,让决策在风险可控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二、源头防控: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稳评的终极目标不是事后处置,而是事前预防。某老旧小区改造中,针对加装电梯的费用分摊争议,决策部门没有强行推进,而是通过第三方调解、优化资金机制、设计替代方案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政策落地前——这种“关口前移”的智慧,正是稳评“防患于未然”的生动体现。
当前,一些重大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源于对风险的漠视:明知存在利益冲突却“硬上”,察觉民意反弹仍“蛮干”,最终陷入“决策落地即矛盾爆发”的困境。稳评的制度刚性,正在于它为决策设置了“安全阀”:对高风险项目坚决说“停”,对中低风险项目必须“改”,让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民意的检验。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决策逻辑,既是对社会稳定的守护,更是对群众利益的尊重。
三、协同联动:构建风险防控的“共同体”
稳评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在重大涉稳风险处置中,应急管理部门的预警、公安部门的管控、宣传部门的引导、信访部门的疏导,环环相扣才能形成合力——这种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了“各自为战”的治理壁垒,让风险防控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团作战”。
实践中,“九龙治水”的弊端仍未完全消除:有的部门认为稳评是“额外负担”,有的单位将责任“踢来踢去”,导致风险出现时“谁都该管,谁都不管”。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各部门的风险防控责任清单,搭建信息共享的联动平台,鼓励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研判。当“风险共担、责任共负”成为共识,风险防控的网才能越织越密。
四、责任落实:为制度执行装上“加压阀”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责任倒逼。将稳评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对隐瞒风险、处置不力者严肃追责——这种“硬约束”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宽松环境,让稳评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同时,通过公示评估结果、畅通反馈渠道,让公众监督成为悬在决策者头顶的“利剑”,倒逼其绷紧风险防控之弦。
反观一些地方,稳评沦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根源就在于责任虚化:评估报告写完就束之高阁,风险措施制定后无人跟进,最终导致“制度空转”。事实上,稳评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责任护航:风险识别不精准,要追究调研责任;防控措施不落地,要追究执行责任;矛盾激化引发冲突,要追究领导责任。只有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才能确保稳评不是“稻草人”,而是带电的“高压线”。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一头连着改革发展的“加速度”,一头系着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专业评估,更是政治层面的责任担当;不仅是防范风险的工具手段,更是民主决策的制度载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唯有始终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风险,以“枝叶关情”的情怀回应民意,让稳评真正融入决策全过程,才能实现“发展不停步、稳定不松劲”的良性循环,为国家长治久安筑牢坚实根基。(通讯员 王冬梅)
初审编辑:于宁宁
责任编辑:张娜
济南成功引进欧洲顶级青训体系,皇家西班牙人足球俱乐部济南学院成立。该学院将提供世界级青训平台,促进本土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并与山东省体育中心合作,为山东和中国足球输送人才。[详细]
济南芙蓉街400年四合院将于8月14日拍卖,起拍价3500万元,吸引四家意向公司。该四合院为文物保护单位,具历史文化价值。房主为卖个好价钱进行装修,并发现200多年前的房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