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驱动城市有机更新

2025-08-01 16:56:2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冬梅

  当城市中的老旧厂房褪去机器的轰鸣,它们该走向何方?是被推土机无情铲平,化作钢筋水泥的丛林,还是在时代浪潮中被重新赋予生命?北京郎园文创园区给出了一个充满温度的答案——以文化为笔,为旧空间注入新灵魂,让工业遗存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这种“文化驱动城市有机更新”的模式,不仅重塑了物理空间,更激活了城市的文化基因与社会活力,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城市发展范本。

  一、空间营造:在新旧对话中守护城市记忆

  城市更新最忌“一刀切”的推倒重来,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厂房、烟囱、机床,恰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密码。郎园的智慧,在于其“修复如初”的空间哲学——外观保留工业风格的粗犷与厚重,让斑驳的砖墙诉说过往的故事;内部则赋予入驻者充分的设计自由,让现代艺术、科技创意与历史肌理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这种“新旧兼容”的营造方式,打破了“保护即冻结”与“更新即割裂”的二元对立,实现了 “工业遗产活化”与“现代功能适配”的完美平衡。

  从工业生产空间到文化消费空间的转变,绝非简单的功能置换。当旧厂房的高挑空间变身艺术展厅,当废弃的管道成为装置艺术的一部分,当冰冷的机床被改造成网红打卡点,空间本身便成了最生动的文化载体。这种转变告诉我们:城市更新不是抹去历史,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重新呼吸。郎园用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文创园区,首先应是一个有记忆、有故事的“空间博物馆”,它让人们在触摸过去的同时,感受当下的活力。

  二、业态布局:以 “鱼塘生态” 激活产业活力

  文化驱动的城市更新,离不开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支撑。郎园提出的 “鱼塘生态” 概念,道破了文创园区长久发展的关键——园区是“塘”,企业是“鱼”,只有让不同类型的“鱼”和谐共生、相互滋养,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活力。这种布局逻辑,摒弃了简单的“招租式”运营,而是通过评估企业间的产业互补性,构建起“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设计”的多元融合生态。

  在郎园,企业间的联动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设计的必然。一家科技公司可能与隔壁的艺术工作室合作开发数字文创产品,一家出版社可能与咖啡馆联手打造读书沙龙,这种跨界碰撞产生的能量,远非单一业态所能比拟。更重要的是,园区搭建的共享平台,让信息、资源、人才得以自由流动,使园区从“物理聚合”升级为“化学反应”。这种生态思维,正是许多文创园区难以复制郎园成功的核心原因——只看到表面的业态丰富,却忽视了背后产业协同的底层逻辑。

  三、文化运营:让园区成为有温度的社区共同体

  如果说空间营造是“形”,业态布局是“骨”,那么文化运营便是“魂”。郎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商业载体,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文化社区。每年450场文化活动、2300小时公共文化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园区对“社会效益优先”理念的坚守。当兰镜艺术中心的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当虞社演艺空间响起民谣歌手的弹唱,当良阅城市书房的灯光亮至深夜,园区便超越了商业属性,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栖息地。

  郎园Park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五年间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这一数据生动诠释了“文化惠民”的真谛。它告诉我们,成功的城市更新,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让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增进认同,让不同群体在共享空间中建立连接,让园区成为凝聚社群情感的纽带。这种“运营即服务”的理念,打破了“重招商轻运营”的行业通病,证明只有扎根社区、服务群众,文创园区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四、济南实践:文化更新的本土化探索

  郎园的经验并非孤例,在济南历城区东风街道,一场同样以文化为驱动的城市更新正在上演。579百工集从低端旧货市场到潮流打卡地的蜕变,环联夜市从普通市集到“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的跃升,山东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与海岱书院对文脉的赓续,都印证了“文化驱动更新”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579百工集的改造,堪称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它没有刻意抹去轻骑模具厂的历史痕迹,而是将工业风与亚文化、夜经济巧妙融合,让8万平方米的旧厂区成为年轻人的社群聚集地。这种“尊重历史而不困于历史”的思路,与郎园一脉相承。环联夜市则另辟蹊径,以“夜泉城”文化为IP,将美食、文创、社交融入夜间经济,日均8万人次的客流,彰显了文化对消费的赋能效应。而山东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与海岱书院,通过“文旅融合”“产学研结合”,让文化不仅是展示品,更成为可传承、可发展的产业,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文化 + 产业”的双轮驱动样本。

  从北京郎园到济南东风街道,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文化驱动城市有机更新,本质是一场 “价值重塑” 运动。它让低效空间变为优质资产,让闲置资源产生文化价值,让疏离的邻里关系重新紧密。对于济南这样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而言,更应立足“山、泉、湖、河、城”的独特禀赋,在工业遗产活化中守护城市根脉,在文创生态培育中激发创新活力,在社群共建中凝聚城市认同。唯有如此,城市更新才能真正实现“形神兼备”,让每一处空间都充满故事,让每一个角落都焕发文明的光彩。(通讯员 王冬梅)

初审编辑:于宁宁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