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曹亮
“多亏了红盾志愿者,不然我这老腿真不知道该咋办!”来自江西的李阿姨坐在景区休息区,握着志愿者递来的热水,语气里满是感激。此前,她在蓬莱阁登台阶时不慎扭伤脚踝,打求助电话后不到15分钟,身着红色制服的志愿者便带着急救箱赶到,娴熟地为她处理伤口、联系接驳车辆。
山东蓬莱,这座承载千年“人间仙境”美誉的海滨城市,正因“仙境红盾——游客平安守护志愿服务项目”,让每一位到访者不仅能邂逅山海奇观,更能感受到直抵心底的温暖。项目运行两年来,累计开展救援服务320次,惠及游客超万人次,那些带着温度的救援故事,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也成了游客口中“蓬莱最动人的风景”。
科技+速度:“30分钟救援圈”里的安心承诺
“孩子不见了!就在浅海这儿!”2023年夏天,来自安徽的张先生在蓬莱海水浴场焦急地向志愿者求助,声音因慌乱带着颤抖。
志愿者立刻启动智慧调度系统,无人机升空巡航,地面队员结合景区监控快速定位,同时联动公安人员展开搜寻。
“找到了!孩子在岸边玩沙呢!”12分钟后,当志愿者把满脸泥土的孩子送到张先生身边时,这位父亲红着眼眶连连鞠躬:“你们这速度,比我想象中快太多了,真是救了我的命!”
面对年均千万级的游客量,蓬莱区红十字蛟龙救援队自2022年启动“仙境红盾”项目,用“人防+技防”织就安全网:
智慧调度系统:无人机巡航、景区智慧监控无缝衔接,实现重点区域“5分钟定位、10分钟响应、30分钟抵达”,就像张先生经历的那样,多数紧急情况都能在更短时间内解决。
四级响应体系:从志愿者现场处置,到景区、公安、医疗联动支援,无论是车辆陷进沙滩的困境,还是游客突发中暑的紧急,都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上次我们车陷沙滩,刚打求助电话,志愿者就带着拖车装备来了,还帮我们检查车况,特别贴心。”自驾游客王女士回忆道。
全域培训网络:年均20场公益急救培训,让游客也成了“安全守护者”。“跟着志愿者学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现在带孩子出门心里更有底了。”参加过培训的游客刘先生说,超6000人次游客通过培训提升了自救互救能力。
志愿红+众人暖:2600人次筑起的温情防线
“穿上这身红马甲,就觉得肩上有份责任,得让游客在蓬莱玩得安心。”志愿者小林是土生土长的蓬莱人,两年间累计服务时长超300小时,从水域救援演练到景区日常巡逻,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像小林这样的志愿者,两年来已有2600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他们用专业与热情,破解了无偿救援“难持续、不专业”的行业痛点。
专业力量整合。为了匹配蓬莱多山海景区的救援需求,项目联动红十字会、应急管理局等单位,常态化开展水域救援、急救技能等专项培训。“光有热情不够,得有真本事。”经过系统培训,志愿者小郑拿到了急救证书,“上次成功帮一位中暑的游客做了前期处置,看着他被送上救护车时,特别有成就感。”目前,项目志愿者持证率已达85%,为救援专业性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资源联动。“救援装备靠大家凑,反而更有温度。”项目摒弃“政府全额投入”的传统思路,探索形成“红十字会发动+社会补充”的多元保障模式。依托红十字会的公益平台优势,广泛链接社会爱心企业与个人资源,年均整合价值10万元的救援装备、急救物资等捐赠,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扩大项目影响力,为无偿救援的长期推进注入持续动力。
品牌化运营。统一的红色标志、制服与装备,让“仙境红盾”成了蓬莱旅游的“安全符号”。2023年,志愿者成功救援多名遇险游客,其中帮助武汉游客脱困的故事,被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镜头里,获救游客握着志愿者的手说:“来之前只知道蓬莱是仙境,来了才发现,这里的人比风景更暖。”
蓬莱温度:从安全保障到城市名片的蜕变
“以前觉得旅游安全是‘不出事就行’,来蓬莱才知道,安全还能是‘有人随时护着你’。”第一次来蓬莱的游客赵女士,在体验过志愿者的贴心服务后,忍不住在社交平台分享:“爬山时志愿者会提醒哪里路滑,海边有巡逻队盯着浪情,就连丢了证件,都能在志愿者帮助下半小时找回来,这种安全感,让我想再来一次。”
“仙境红盾”不仅为蓬莱文旅高质量发展装上“安全锁”,更注入了独特的“蓬莱温度”, 让仙境更有烟火气:“人间仙境”的美誉,因“仙境红盾”多了份人文关怀。当老人爬山体力不支时,有志愿者提供帮扶;当孩子走失时,有志愿者全力寻找——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让蓬莱不再只是“诗和远方”,更是“安心与依靠”。
如今,漫步蓬莱的山海之间,那抹“志愿红”依旧活跃在景区角落、海岸线上。“仙境红盾”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也让每一位游客知道:来蓬莱,不仅能遇见仙境般的风景,更能带着满满的安全感与温暖,开启一段难忘的旅程。未来,这支红色的守护力量,还将继续陪伴着蓬莱的每一个日出日落,让“仙境”的温情故事,不断延续。
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