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60多年过去了,“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为什么?
在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加速变革的今天,“学习雷锋”的确面临着时代心境的转换。有人坚守,有人犹豫,但深入剖析雷锋精神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其核心价值从未随着时代转变而过时。
学习雷锋,早已超越对雷锋个体的追随。它的精神内核,实则是人类对“善的可能”的永恒探索。
当我们追问“人类的‘善’,能创造多少美好”时,答案或许已经藏在2000多年前《礼记》的预言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善”的微观尺度
个体生命的重新赋值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雷锋写下这则日记是在1958年,18岁的他发出了对“一个人该如何发挥价值”的人生叩问。
“大爱”,是雷锋精神最朴实、也是最崇高的闪光点。在个体意识觉醒的今天,这种精神也正在被解构为更本质的内核:利他行为的自发愉悦感。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利他行为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策略。心理学的分析是,当我们看到别人遭遇困难时,同理心会让人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自己去帮助他们。
你可以称它为“多巴胺的正义”。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助人行为能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增强自我价值感。
你也可以说它是“人性中共通的善意基因”。这种“善”的行为,最能打动人,也最能形成蝴蝶效应,进而感化人。
比如济南“超人”许亮。
2023年7月,济南一居民楼四层突发火灾,一名女孩跨坐在窗户上大声呼救。退役军人许亮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楼,救出女孩。
许亮作为“中国好人”登上央视
这确实是人性的“善”在危急时刻迸发的璀璨光芒。
一方面是利他本能的觉醒。当许亮看到女孩命悬一线时,救人的这种原始冲动超越了理性计算,展现了人性最本真的善意。
另一方面是军人精神的延续。从社会角色理论看,退役军人身份给许亮带来的责任感,早已内化为其本体内的道德品格。
当燃烧的玻璃窗在身后爆裂时,两人在空调外机构成的临时庇护所,恰似人类在困难中相互依偎的文明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事发现场有热心市民将这一幕上传到社交平台后引起广泛传播。3天时间里,该视频点击转发量超4亿人次。这个瞬间之所以引发集体共鸣,是因为它触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记忆。
这一刻,许亮攀爬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楼层,更是人性文明向上攀登的精神阶梯。这也在催生出更多的“许亮”,让每位“许亮”心中的火种,都能找到照亮他人的路径。
“善”的中观维度
城市精神的升级锻造
前几天,济南举办了“雷锋精神我践行 一城大爱暖泉城”主题宣传暨2025年全市“一月一主题”集中采访活动启动仪式,这场活动落地到了济南公交集团。
将媒体镜头对准L3级自动驾驶公交的智慧出行、恒通出租“雷锋车队”的温情服务、“小巷公交”对社区出行难的温馨破解、黄岗立体停车场的绿色转型,让“十米车厢”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红色纽带。不难看出,这是济南从简单的雷锋主题活动到城市文明的深层建构。
我们都知道,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实践,需要个人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推动。政府在激发“好人现象”中,既是制度设计者、资源整合者,也是文化引领者、治理创新者。
深知这一点的济南,正在一步步探索将雷锋精神转化为精密运转的“社会神经系统”。
也就是说,“学雷锋”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号召,它需要经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创造”的行为逻辑进化。当利他行为不再需要外部动员,而是成为市民的自发选择,这才是雷锋精神的终极进化。
以“雷锋车队”为例。
2000年3月4日,济南公交集团恒通公司“雷锋车队”正式成立,属全国首创。自此,车队已走过25个春秋,规模从最初12位队员,发展到如今20位核心队员。
队员们称“我们就是想帮他人干点实事”。从温暖一个人,到温暖一群人,当25年的行驶轨迹在济南版图上连成光带,那正是这座城市文明进化的星链轨迹:
免费拉载老弱病残孕等旅客超35000人次,组织公益活动350余场次,累计资助贫困学生600余次,活动车次26000多趟次,行程500多万公里……
可以说,“雷锋车队”完美诠释了人性之“善”从个体闪光到群体共振的升华。
这个案例展现的不仅是个体成员简单的善意,更是一个关于道德能量如何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的载体,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服务的现代文明密码。
每当一个乘客乘坐雷锋车队的车辆时,都可能会受到这种积极态度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被鼓励去做出自己的善举。这就在无形之中成功地将雷锋精神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了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善”的宏观视野
人类文明的文明延续
如何定义“善”?哲学上有很多关于道德判断的理论,比如康德的义务论、功利主义,或者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善”是否是文明基因的深刻表达?这里需要阐述一下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抛出来的观点——“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愈合的大腿骨”。
一个摔断大腿骨的原始人无法行走,不能采集和狩猎,且失去了自卫和逃跑能力,这样的遭遇等同于成为猛兽的食物。而愈合的大腿骨意味着他没有被同伴抛弃,有人帮助他,照顾他,提供食物,保护他不受攻击。倘若没有关怀互助的群体文化,这个原始人只能走向死亡。
尽管“股骨文明论”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但玛格丽特•米德与股骨故事的流传却贴合了“从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起点”的思想。当人类选择照顾弱者而非抛弃时,真正的文明曙光方才显现。人道、人性、爱与悲悯,这是人类文明的灵魂,这是人性中的“善”。
正如雷锋精神中的利他,不是刻意为之的壮举,而是将他人装进心里的温柔;不是气势磅礴的滚滚大河,而是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
文明之光的闪耀夺目,恰恰是因为它由千千万万个好人,以自己的道德之光汇聚而成。
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如今这样的凡人善举在济南并不少见。“济南好人”中,有两代人爱心接力、邻里守望的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有最美奋斗者高淑贞、拆弹专家张保国,有“小巷总理”田象霞、“跑步献血救治”英雄群体,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一个好人,有一个故事;一群好人,就有一种效应。正是这种效应,撑起了济南这座文明城市的高度,映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崇德尚善。
这些由一个个“善”构建出来的美好,无法被定量分析。因为它如同量子纠缠般,在无数个“地铁爱心让座”“雪天帮助推车”“危险时刻见义勇为”的瞬间,已悄然改变世界整体道德海拔的高度。
当更多人以凡人之躯挺起时代脊梁,“向雷锋学习”这场持续了62年的精神号召,或许才刚刚揭开“文明延续”的序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众网·海报新闻)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