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济南报道
2025年1月初,济南市公布了2025年度市级重点实施类项目名单,其中北园大街—小清河连通工程赫然在列。这条备受瞩目的通道,正是济南市民期待已久的“中泺河”。
1月下旬,该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批前公示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日,“中泺河即将开挖”的消息在济南刷屏,标志着这项规划已久的重磅项目迎来了实质性的新动态。
一条河的开挖,为何如此备受关注?
一是时间之久,老济南人都知道,济南市在十年前就曾提出过开挖新的航道,以加强四大泉群、大明湖与小清河之间的通航联系,这条新航道即北园大街—小清河连通工程。
二是民心所盼,这一项目的建成将实现大明湖与华山湖之间的直接连通,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期待与欣喜:“好棒啊!期待早日开通!坐着画舫船历经大明湖、云锦湖、小清河、华山湖,古香古色一日游,追寻真正的鹊华秋色图!”如此看来,它不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重任,更寄托着济南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机器的轰鸣声打破大明湖、云锦湖畔的寂静,一条沉睡千年的水脉正在苏醒。
北园大街至小清河的连通工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道开挖,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城市文明对话。
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到李白的泛舟诗篇,从宋代小清河的盐运盛景到当代的“泉在济南”,济南正以水系为笔,在21世纪的城市版图上重绘“鹊华秋色图”的壮阔长卷。
水脉即文脉:城市文明的基因解码
站在大明湖北岸,历史的光影在水波中流转。公元745年,李白乘舟往返华山与鹊山,留下“湖光摇碧山”的诗意坐标;元代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将“水村渔舍”的生态智慧凝固成永恒。这些文化记忆的载体,始终与济南的水系网络紧密相连。
考古发现印证着这座城市的“水基因”:商代甲骨文中的“泺”字特指趵突泉,春秋时期齐国“泺上会盟”在此举行,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济南“水所汇曰泺”。中泺河工程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山泉湖河城”的生态基底,让城市文明回归其原始生长逻辑。
历史上的华山、鹊山与大明湖曾水系相连。这不是简单的河道开挖,而是城市文化DNA的修复。济南因水而生的特质决定了,水系网络就是它的神经网络,河道畅通才能激活城市生命力。
水系重构:城市更新的生态辩证法
翻开济南水系规划图,可见当代治水者的智慧:大明湖-云锦湖-小清河-华山湖的“黄金水道”,暗合《齐乘》中“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的水文规律。这条水脉的贯通,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一场生态智慧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对话。
作为济南的“泉城明珠”,大明湖的蜕变堪称城市生态修复的典范。历史上的大明湖曾因修筑城墙,开挖小清河,湖水下泄始成城中湖,后来,历经多次疏浚,拓宽了水面,修复了超然楼、玉宾府、秋柳含烟、七桥风月等景观,大明湖景区面积已超过一百多公顷,并免费开放。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文化生态的双向激活:超然楼灯光秀带动夜间经济井喷,大明湖多次登上全国热门景点。
小清河复航工程的数据更具说服力:2023年“鲁清001”号船舶历经3天时间,从博兴港顺利抵达济南港,将河海联运体系向内陆延伸200公里。这种“以航兴城”的战略,与800年前刘豫开凿小清河发展盐运的思路形成历史呼应,却在5G智能航运、“零碳港口”等新基建赋能下,演绎出全新的产业图景。
在华山湖湿地,生态修复展现出惊人的时空压缩能力:2017年9月,华山湖区全面开挖。不到两年后,一个面积相当于五个大明湖的全新华山湖便展现在世人面前。济南用5年的时间找回了华山历史上那美不胜收的山光水色,“鹊华烟雨”得以涅槃重生,“齐烟九点”的盛景也重现于世。
水岸革命:市民生活的场景重构
北园大街—小清河连通工程,将把大明湖、云锦湖、小清河和华山湖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泉城特色风貌轴线的一部分。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揽古人之盛景也将不再只是梦想。
夜幕下的超然楼灯光秀,已成为观察济南水系活力的独特窗口。纵观2024全年,济南频频交出亮眼文旅成绩单:春节期间,济南接待游客470.5万人次,同比增长55.6%,成为南方居民前往北方的十大热门目的地之一。“五一”期间,济南上榜全国“五一”假期周边游热门城市。国庆假期,济南接待游客465.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4%,客流量创历史新高。
泉水就是济南旅游的天赋,继超然楼亮灯爆火之后,济南又紧紧抓住“泉水”这一资源,打造了“泉”在济南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真正实现‘一年四季·泉在济南’活动长流水不断线。如今,文化地标沿水系线性分布,重构着城市文化消费的地理格局。
站在北园立交桥俯瞰,未来的水系图景渐次清晰:画舫穿梭于大明湖与华山湖之间,智能货轮鸣笛驶向渤海湾,数字水纹在AR导览中重现李白诗境。中泺河工程像一把金钥匙,不仅开启了济南“通江达海”的地理门户,更解开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精神密码——当流动的水脉重新连接起历史与未来,济南正以最诗意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水经注》。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