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区何以成为济南工业新增长极

2025-08-29 09:50: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聂冬梅

  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济南报道

  四年之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设立,成为承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如今,这片曾经的城郊区域已蝶变升级,2021-2024年,起步区(直管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7%,以跨越式发展姿态成为济南工业领域新的增长极。

  起步区凭何筑牢工业增长根基?其背后是量质齐升的工业底盘、建链成群的产业生态、科创驱动的核心动力与数实融合的转型活力,共同构筑起黄河北岸的工业新支柱。

  量质齐升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突破

  起步区的增长极地位,首先建立在工业经济“体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突破之上。作为济南“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重要承载地,起步区始终以项目、投资、链群、数智为四大支撑,推动工业规模与效益同步跃升。

  从数据维度看,起步区的工业增长堪称“跨越式”:2021-2024年,起步区(直管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7%;今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9%,工业投资增长29.5%,在体量不断壮大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整体跃升,四年来,起步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6%。今年1-7月份,起步区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形成“工业领跑、全域协同”的增长格局。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起步区并未忽视“质”的提升。支持鼎点激光、温声玻璃等域内优质存量企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老树发新芽”。鼎点激光自主研发的坡口切割、八缸重型全行程卡盘、静止切割三项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巨头在船舶、航天等领域对重型激光切割装备的垄断,设备价格较进口产品下降40%,维护成本降低50%以上。温声玻璃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产品研发,其生产的中空玻璃节能性能提升30%,达行业领先水平。这种“存量焕新+增量扩容”的双轮驱动,让起步区的工业增长既具“速度”,更有“厚度”。

  建链成群新能源装备制造成硬核支撑

  增长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具备引领性、关联性的主导产业。起步区紧扣“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理念,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突破口,招引重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龙头引领、配套协同”的产业生态,成为济南工业的“硬核支撑”。

  太阳能电池产业是起步区较为亮眼的“增长引擎”。去年落地的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已建成100MW中试量产线,技术水平达到行业一流,填补了长江以北平米级钙钛矿光伏电池研发制造领域空白,让起步区成为北方太阳能电池制造的重要基地。

  在氢能源领域,起步区同样占据先发优势。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年产能各1000台(套)的水冷发电燃料电池、水冷车用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及系统三条生产线全线有序运行,搭载起步区燃料电池的商用车已推广至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

  科创引领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工业增长极的可持续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起步区坚持“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布局未来产业,为工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创的“核心载体”。起步区已落地中科系院所、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济南基地,建成国际首台高空模拟细分领域试验平台装置;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等领域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和产业化;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共建的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启动“森蓝港”绿色科技元宇宙发布空间建设,加速国际科技成果在起步区转化落地。

  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则进一步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目前,起步区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瞪羚企业74家;累计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余项,辖区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提升。人才方面,引入院士团队2个,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人,硕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80人,青年人才4000余人,为产业创新活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

  更具前瞻性的是,起步区把谋划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编制《未来产业发展及未来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5200亩山东未来产业园,力争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空间载体;围绕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规划建设,谋划布局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能源3大产业方向,构建以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为核心科研区,山东未来产业园为孵化转化区,崔寨、大桥等为联动落地区的“1+1+N”的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为济南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奠定基础。

  数实融合数字赋能工业高质量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下,工业增长极的打造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起步区以数字经济为引擎,通过完善数字基建、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产业化,实现“数字”与“实体”的深度融合,为工业转型插上“智慧翅膀”。

  累计建设5G基站1792个,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积极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撑。

  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为3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以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为核心载体,依托链主企业,目前已孵化服务电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中小企业近700家。数字经济作为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从产业洼地到工业新增长极,起步区用四年多的实干,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站在“五年成形”向“十年成势”跨越的关键节点,起步区征程浩荡、前路昭昭。山科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产业园等23个在建制造业项目,抢工期、赶进度,力争早日投产达效;工业母机产业园等7个拟建制造业项目蓄势待发;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势能叠加;起步区的未来值得满怀期待!

  图片来源:起步区宣传文化部

初审编辑:聂堃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