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颖男
今年以来,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匣村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扎实有效的举措,将党的创新理论、重大决策部署和民风民俗宣传送到村民身边,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组建多元队伍,培育宣讲“排头兵”
石匣村精心打造多元化的理论宣讲队伍,宣讲成员包括村党支部书记、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员、党员及志愿者等,他们政治素养过硬、熟悉村情民意,成为理论宣讲的中坚力量;村里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会、宣讲技巧分享会等培训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宣讲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建立宣讲志愿者招募机制,吸引村里众多热心人士加入,其中不乏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等,他们为宣讲队伍带来了新思维、新活力,让理论宣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
筑牢宣讲阵地,搭建学习“连心桥”
石匣村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宣讲阵地网络。村党员活动室变身“理论课堂”,定期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幸福院成了“故事分享会”的绝佳场所,老党员们在这里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图书室则是“知识充电站”,村民们可在此查阅资料、交流读书心得;村广场在农闲时节成为“露天讲堂”,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播放教育影片等形式,让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村史馆作为“历史文化展厅”,展示着村庄的发展变迁,激励着村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此外,线上的微信宣讲群和通知群,打破了时空限制,及时推送理论文章、政策解读等内容,实现了与村民的“云端互动”,让理论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开展特色活动,奏响理论“最强音”
紧密结合村情实际,石匣村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理论宣讲主题活动。“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农业专家、致富能手传授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经验,助力村民增产增收;“政策法规进乡村”,邀请法律工作者讲解法律法规,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党史学习教育流动课堂”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述党的光辉历程,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热情;“文明新风尚推广会”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贴合村民需求,如同清泉一般滋润着村民的心田,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
精准分类施策,实现宣讲“全覆盖”
石匣村在理论宣讲中坚持精准化原则,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量体裁衣制定宣讲方案。针对老年人群体,组织开展健康养生知识讲座,同时融入党的方针政策解读,让他们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了解国家大事;面对中青年村民,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政策宣讲,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和发展思路;对于青少年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通过这种“订单式”宣讲模式,确保了理论知识能够精准传递到每一位村民心中,实现了宣讲对象的全覆盖。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理论宣讲活动,在石匣村产生了深远影响,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发展信心更加坚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村里的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接下来,石匣村将继续创新思路、优化举措,不断拓展理论宣讲的广度与深度,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农村土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为乡村文化振兴汇聚磅礴力量。(通讯员 王健 王功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