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银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乡村要发展,产业必振兴。近年来,莱芜区雪野街道将产业振兴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在推动产业农业发展、创新乡村发展之路、提升村内基础设施等方面集中发力,全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磨生“金” 磨出绿色发展路——黑山村
黑山披绿,白面生“金”。莱芜区雪野街道黑山村,山群入黛,林木葱郁。在平坦整洁的村主干道旁,一处红门黛瓦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忆当年黑山村粮面支前图报国,看今朝红磨坊绿色产业谋共富”,墙上的两行大字诉说着这处建筑的“前世今生”,这里就是村民们口中的“红磨坊”。
走进“红磨坊”的加工车间,一台石磨正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匀速运转,空气里弥漫着厚实的小麦香。“我们要时刻控制和检查小麦的流量大小以及设备运转情况,每间隔10到20分钟要检查面袋里的出面量,随时把磨好的面粉晾到台子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名文说,为保障质量,石磨要始终保持低转速来研磨面粉,每分钟转45转,1小时仅能磨出约20斤面粉,小麦在石磨机中经过多达30多遍的精细研磨,只为还原人工推磨的“童年味道”。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黑山村与山东盒子青年团队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盒子青年乡村振兴基地”。在山东盒子青年电商平台的帮助下,一方面对接商超、电商、食堂,采用直播、现场推介等销售方式,依托线上线下互动,大力推广宣传销售黑山村特色农产品。
2021年,面粉厂实现销售收入4万余元,改写了村集体无产业、无经营性收入的历史。2022年销售额超过15万元,实现利润收入8万元,2023年实现利润收入10万元。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让黑山村的石磨面粉、蜜薯、花椒等农副产品通过线上走出大山,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走进黑山宣传黑山,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道路,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大活力。
以“药”兴村 农旅融合促振兴——北栾宫村
近年来,雪野街道北栾宫村根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思想,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找到了一条适合北栾宫村的发展道路,让村民带土地入股,鼓励村民发展医药种植业。
北栾宫村借助“党支部创办合作社”的这一有利东风,经过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注册成立了“兴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今年流转土地60余亩,大力种植丹参,柴胡等中草药等农产品;同时还与收购商签订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格收购村民的中草药,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今年,北栾宫村不仅售卖中草药,还增加了野生草药茶,蒲公英茶,车前草茶,酸枣芽茶,酸枣芽只取顶端的几片嫩叶,择洗干净,阴凉处控干水分后,手工铁锅炒制,小火慢炒,力求提供干净卫生质量又好的茶叶。
北栾宫村生态良好,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合作社下一步计划购入中草药设备,进行炮制深加工,提高中草药价格,此外为了更好打响自己的品牌产品,合作社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尚礼北栾宫”。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尚礼便是取自于此。“希望我们北栾宫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的助力下,能够担负起为村民增收的重任。”魏常礼说道。
“农”墨重彩 土地改革谋发展——冬暖村
近年来,雪野街道冬暖村紧紧围绕富民强村目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支部书记项目”为契机,通过种植土豆,激活土地资源,创新发展路径。目前,冬暖村一期用地约18亩,可实现项目综合收益每年达到4万元,村集体增收3万元。
为用好土地,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冬暖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土地改革为契机,通过实施“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保障入股农民和村集体利益。同时,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规范化经营和服务模式。
冬暖村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土豆种植项目的运行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同时,定期开展村级资产清查工作,切实强化村集体资产监管,确保“一本明白账”管到底。此外,在提升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能力方面,冬暖村还鼓励村民参与到项目的监督、决策、管理、运营等环节中,以集体经济不断增收的实际成果,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实施土地托管,将资源变资产、土地变股份、农民变股民,一部分流转给村集体方式支付租赁费用,大部分采用集体+农户形式进行投资,即村民负责提供土地,村集体负责种苗、肥料、人工、管理等方面投资,收益对半分成,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走出了一条农民、村集体持续增收的新路子,不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讯员 刘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