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银伟
“桃红杏黄红薯香,小麦玉米粮满仓,鸢飞鱼跃出贤良,天地水佑百姓康……”11月2日,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马杓湾村74岁村民范春英在院子里唱起村歌《乡约马杓湾》,满脸幸福。
这首歌2024年8月28日首发,采用民谣风格,朗朗上口。歌曲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莱芜支队队员与马杓湾村村民集体共同创作,唱出了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和村民心声。
清华大学驻村工作站 这次招募了音乐特长生
“程程青山蜿蜒连不断,潺潺流水绕田坎,袅袅炊烟升起林间染,我家就在马杓湾。”这是《乡约马杓湾》歌词的第一句,写出了村庄特色。
马杓湾村,户籍人口640人,在村里常住村民约280人。村庄依山傍水,是隐逸于山水的世外桃源,民居多为海青房与石头房,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清华大学在村里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每年暑假和寒假组织学生驻村参加社会实践。
今年8月下旬,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莱芜支队第8次来到马杓湾村。工作站此前选拔学生时与村庄联系,村里提出请求,招募几位有音乐特长的队员,协助村里创作村歌。
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的陈新是其中一员。他有多次歌曲创作经历,因此成为这次大学生实践团队中村歌小组负责人。该小组还有山东艺术学院作曲系学生、清华大学有歌词创作经验的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等。
“不用高大上,重要的是将村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大学生们征求村两委对村歌制作意见时,马杓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仲维青说。
陈新带领村歌小组成员在村里走访并与村民广泛交流。他们还在马杓湾泉水旁组织了一场小型音乐会,大学生与村民一起欢唱,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会后第二天,马杓湾村歌共创工作坊设立,邀请村民献计献策。村民范春英虽不识字,却喜欢唱歌,她来到工作坊提出建议:“马杓湾村有山有水,环境美;村两委干得好,这些都要写进去。”范春英还编写了歌词:“一道清河水,两座青悠悠的山,马杓湾就在山下边。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展展,炕上花被窝,屯里粮冒尖。铁手磨出金杵棒,汗水洒在块块田……”
作为“和美和庄”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的代表,马杓湾村文旅资源丰富。陈新带领小组成员梳理出村庄的代表元素:马杓湾清泉、海清石屋、“桃”字摩崖石刻、袁家大院、三官庙及碑刻、志公洞、太平桥、老磨盘等,这些元素将在村歌的歌词中体现。
歌词修改时 村民提出要唱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根据前期走访和交流资料,陈新带领村歌小组成员写出两个版本的歌词:“杓华乡约”和“乡见乡念·马杓湾”。征求意见时,村民一致选择后者,因为该版本歌词中村庄特色翔实,旋律简单容易记。这正是村歌《乡约马杓湾》的雏形。
歌词中“桃红杏黄红薯香”暗含着马杓湾村的原名“桃杏村”。“天地水佑百姓康”说的是村西的三官庙,这里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
“热情好客饭菜香,欢迎做客把景赏。”马杓湾村正大力发展民宿、餐饮,增加村集体收入,这句歌词正是体现。目前马杓湾村民宿已有28个房间,50多个床位,建成“桃杏居”餐饮店,招待各方来客。
“古湾古庙古城墙”,这句歌词一度让陈新纠结。太平桥是马杓湾村的一个代表景点。在写歌词时,本想用上古桥,但是古桥用在此处有些拗口,最终用古城墙代替。和庄镇位于春秋时期齐国、鲁国交界处,有著名古隘青石关,马杓湾村的山上有齐长城遗址。
歌词写出后,大学生和村民代表一起修改,经过充分商讨最终定稿。
比如“潺潺流水绕田坎”一句原词是“潺潺流水出龙潭”。村民认为“出龙潭”形容马杓湾村泉水不合适,村里的泉水除满足村民生活用水外,还为灌溉庄稼提供水源,“绕田坎”更恰当。
“鸢飞鱼跃出贤良”一句原词是“鸢飞鱼跃心荡漾”。“鸢飞鱼跃”是马杓湾村袁氏后人、私塾先生袁心照在私塾学堂墙上写下的。村民说:“这四个字不仅有‘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鱼儿在水里跃腾’的含义,同时想表达希望更多村民发挥特长,走出深山,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寓意和期盼。抗战烈士袁心忠、原泰安市交发集团董事长袁世刚、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袁周等正是代表。”
“志公降雨祈福除大旱”修改为“祈福志公喜乐常相伴”。大家的意见是,村民信奉志公,过去是求雨除旱,确保粮食丰收,不挨饿;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拜志公期盼生活更安康。
此外,村歌名称从“乡见乡念·马杓湾”到“杓华乡约·马杓湾”,最后确定为“乡约马杓湾”。
村里开会先唱村歌 唱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今年8月28日晚,马杓湾村举行杓华相约文艺晚会,晚会上发布村歌《乡约马杓湾》。晚会现场,陈新与20多位村民和大学生共同唱响村歌。
新歌发布后,马杓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于晓彬联系莱芜实验中学,配合完成录音。参与录音的有马杓湾村66岁村民、二年级小学生,有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
与此同时,村歌小组成员在村里录制与歌词相关的场景,并结合录音剪辑视频,制作出时长2分48秒的村歌视频短片。
“山水回环处,坤维庙院通。峰岚迎户外,牛斗列窗中。”《乡约马杓湾》MV以村民袁心平为该村初级小学建成而作的这首诗开篇,程程青山,潺潺流水,袅袅炊烟,游子归来,一个个场景描绘了马杓湾的优美风光。
在村歌创作的各环节,共有近百名村民参与。马杓湾村妇女主任李春花参与了村歌创作全过程,她说:“我们商定村里开会之前先唱村歌,村民大会、党员会都唱,唱出和美和庄新风貌,唱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陈新与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老师同学扎根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以多种形式参与助力。他说:“《乡约马杓湾》实现了两个第一:山东省第一首由高校大学生和村民集体共创的村歌,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第一首村歌作品。村歌作为弘扬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凝聚村民共识,促进村民从共同参与走向共同缔造。乡村有广阔舞台,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更深入了解和认识乡村发展空间,挖掘乡村发展潜力,积极在乡村寻找个人发展空间,发挥出社会价值。”
“乡村振兴扬帆梦启航,新风新貌焕发新气象。乡邻众睦笑语映霞光,和美旋律齐奏响。”歌词最后一段是新增的。村民提出,村歌不但要唱出村里的特色,也要唱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没有党和政府的关爱,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讯员 李萌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