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莱芜】【红色故事征文】刀锋上的星火:滕西远的抗战岁月

2025-08-18 17:17: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朱晓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莱芜区于2025年6月至9月举办“红动莱芜”济南市莱芜区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活动。本期带来“红色故事征文”作品:《刀锋上的星火:滕西远的抗战岁月》。

  第一章 暗夜微光

  1938年的莱芜山区,寒风卷着硝烟刮过孟家峪村的断壁残垣。13岁的滕西远蜷缩在猪圈草垛里,透过缝隙盯着火光冲天的村落——那是日军扫荡的火把。他想起三天前被刺刀挑死的堂叔,想起饿死在逃荒路上的幼弟,攥着生锈柴刀的手微微发抖。“二平哥,带俺打鬼子!”当县大队当司务长的大哥滕西平深夜回村时,少年扑进他怀里嘶喊。

  次日清晨,滕西远换上满是补丁的破袄,脸上抹着灶灰,成了莱东县大队最小的“乞丐侦察兵”。他瘦小的身影穿梭在日军炮楼间,把碉堡位置画在草纸上塞进鞋底。队长郑觉民揉着他冻红的耳朵:“小豆丁,怕不?”少年挺起胸膛:“怕就不来咧!”

  第二章 血刃初芒

  1940年盛夏,日军突袭北杨家庄。正在侦察的滕西远被堵在巷道,刺刀寒光直扑面门!他想起惨死的亲人,竟迎着刀锋扑上去。翻滚缠斗中,日军士兵的腰刀脱手,滕西远抓起刀柄狠狠刺下——温热的血喷了他满脸。

  “好小子!”郑觉民带人赶到时,少年正用衣角擦拭缴获的腰刀。这把刻着“昭和”字样的凶器,从此成了他的贴身武器。庆功会上,鲁中军区司令员廖容标将一把驳壳枪挂在他胸前:“小滕同志,用这个杀更多鬼子!”

  第三章 星陨之痛

  1943年的秋雨格外冷。滕西远冒死送药到苗山镇,却见郑觉民被日军押上刑场。“老郑——!”他刚要冲出去,被战友死死按住。刺刀穿透郑觉民胸膛的瞬间,少年咬破嘴唇。

  当夜,滕西远在油灯下刻下第三道刀痕——这把腰刀已见证三条倭寇性命。他对着县大队名册上郑觉民的名字立誓:“俺替你杀够一百个!”额头的弹片伤疤在跳跃的灯火下,像枚烧红的勋章。

  第四章 孤胆燎原

  1947年7月,南麻战役的硝烟笼罩沂蒙山。已是炮兵连长的滕西远查哨时突遇敌军潜伏部队。“就咱俩人,咋办?”新兵声音发颤。滕西远摸出仅有的三颗手榴弹:“学俺!”

  爆炸声撕裂夜幕,他举枪对空疾射。赶来的华野部队全歼敌军后,在庆功大会上,滕西远再次被授予一等功,粟裕大将握着他结满血痂的手:“孤胆英雄啊!”第二把驳壳枪别上腰间时,战士们在战壕里齐吼:“双枪老滕!”

  第五章 冰河铁火

  1953年朝鲜马坪里,零下30℃的寒风卷着雪沫。美军坦克群卡住志愿军咽喉,滕西远捆起八斤炸药包。“连长!”战士拽住他。“甭劝!”他回头一笑,“要俺没回来,告诉莱芜老乡……滕西远没怂!”

  燃烧弹映红雪夜,他匍匐爬过弹坑,炸药包在坦克履带下轰然炸响。气浪掀飞他的瞬间,额头的旧伤疤再次崩裂——这是第五次负伤。

  刀魂永续——“院子里的菜摘没摘他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和结婚年份他也记不清,唯独战场上的事忘不了。”

  从军以来,滕西远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经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等二十余场恶战,前后负伤5次,荣获三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

  2025年盛夏,济南市莱芜区小院里,已被聘为红色宣讲员,作报告百余场的百岁老人滕西远摩挲着红布包裹的驳壳枪。阳光透过葡萄架,照亮墙上泛黄的“孤胆英雄”奖状。一群系红领巾的孩子围坐身旁,听他讲腰刀劈敌的故事。

  “后来呢?鬼子怕您吗?”孩子仰头问。

  老人笑着塞给孩子一颗糖:“怕!可咱们更该怕的,是忘了这些事啊。”他颤巍巍指向院中飘扬的五星红旗——那是他每天亲手升起的信仰。(作者:中共济南市莱芜区委党校 朱晓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孙银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