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有力,旅游乱象才能不再出现

2018-10-08 14:49:00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马涤明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选取曾因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青岛、昆明等地回访发现,各地监管力度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相对平稳,各种消费项目均实行明码标价。在云南,昆明“低价游”也转型“纯玩团”,价格有所提高,但全程不再有强制购物情况,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年,一些地区的“低价游”“购物团”我们听得太多,乃至见怪不怪,再听到“纯玩团”,倒是有些久违之感。2016年发生在云南的一次强制游客购买玉石的事件中,一导游给游客们“上课”说,“中国没有纯玩团”。如今,一些“纯玩团”由低价游转型,印证着“各地监管力度加大”的媒体报道。

  产生旅游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政部门监管不力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地方不断整治,但问题总是不断反弹,而游客反映、媒体曝光的情况也总是高度相似,比如发生宰客、强制购物、旅行社和导游欺诈甚至威胁、殴打游客时,当地监管部门反应迟钝甚至游客投诉无门——旅游乱象与行政监管不力之间,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另一种景象是,问题反弹频繁、被称旅游市场“不好治理”的地区,总是循环着“媒体曝光—监管高度重视—问题迅速解决—再反弹—再被曝光”的循环逻辑。不难看出,旅游乱象问题能否彻底解决,很大程度取决于行政监管的重视度。

  曾连续曝出低价游、宰客等问题的昆明和青岛,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情况是“市场秩序相对平稳,各种消费均明码标价,全程不再有强制购物情况”。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对当地监管方面的努力,我们应给予肯定。但这样的平稳局面滑坡反弹也是常有之事,监管稍有松懈,某些问题就可能卷土重来。而问题会否反弹,则检验着地方监管的工作质量。

  实际上,任何行业、任何市场,监管都不能松懈。旅游市场表现出来的问题之所以更多,有专家观点认为,是地方旅游利益分配的主体比较多,利益平衡的问题比较复杂。这种问题,主要应当通过市场的、经济的手段解决;但这不能成为“不好治理”,进而松懈行政监管的理由。青岛地区类似“青岛大虾”的问题如今难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均实行明码标价”,昆明则是“低价游”纷纷转型为“纯玩团”,全程不见强制购物,这些情况至少说明,旅游乱象不是管不了,而是管不管、监管上有无诚意。

  报道称,频曝问题的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相对平稳,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平稳局面”比较脆弱,这考验着地方旅游监管的决心、诚意和智慧。公众不希望看到,“平稳局面”昙花一现,“低价游”乱象卷土重来。只有实现旅游市场的长治,构建健康经营环境,才能让游客安心,实现各方共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