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基层“痛点”就是整治“靶点”

2025-02-24 17:42:1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苏梨

荷花路街道 苏梨

  为基层减负就是为治理赋能、为实干撑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持续发力、真抓实干,才能让基层干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落实基层减负,警惕“以形治形”。部分地方文件多如牛毛,层层转发、内容空泛,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传达,却难以从中获取实质性的指导。会议亦是冗长繁杂,一些会议纯粹走过场,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无实质成效。一些督查检查考核过于频繁、烦琐,指标设置不合理,过于注重材料和痕迹,为应付检查考核,各类台账、报表、照片成了基层干部日常工作的 “重头戏”,而忽视了工作的实际成效。这些问题不仅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落实基层减负,要从源头治理。究其根源,一方面是政绩观偏差在作祟。部分上级部门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将文件数量、会议次数、留痕程度等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忽视工作实际成效。另一方面,工作机制不健全。承接“甩手”事务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导致基层工作重复劳动、多头管理情况频发。要从根源上为基层减负,就要厘清职责边界,建立权责利清晰的基层权责清单并严格执行。

  落实基层减负,需常抓不懈。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应紧紧抓住 “关键少数”,压实主体责任,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一项重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到位。要练就精准识别形式主义问题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全方位、多维度、近距离地深入基层,广泛收集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主动出击,尽早察觉形式主义的各种问题,无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不同层级、领域和地区出现的新表现,都要精准定位并有效解决,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从制度层面发力,构建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将在基层减负工作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有效措施进行系统梳理,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让基层干部能够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全身心投入工作,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提升基层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兴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