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
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街道纪检监察工委 李琰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战略布局中,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核心工作。街道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一线职能,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微腐败高发区域。以街道为着力点推进反腐工作,对提升群众获得感、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具有现实意义。
构建多维监督体系,夯实基层反腐基础。群众对党风政风的感知,往往来自于身边基层干部的具体行为。只有让基层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作风,才能将纠“四风”、树新风的工作成果转化为凝聚党心民心的实际效能。一方面,完善内部监督闭环机制。厘清街道各部门权责边界,建立权力清单动态更新制度,以流程图示规范行政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从源头防范权力滥用。对惠民资金拨付、社区公益项目等开展穿透式核查。例如,针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困难群众补助等建立数字化台账,实行“资金流向全程追溯+使用效果群众评议”双向监管,确保民生资金精准落地。另一方面,激活群众监督主体效能。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举报体系,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二维码举报牌,实现扫码即报、一键直达;建立举报奖励与隐私保护机制,对实名举报查实的给予物质奖励,消除群众“不敢报”的顾虑。
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整治,靶向铲除腐败土壤。群众反映强烈的“微腐败”,多发生在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必须紧扣民生痛点、治理难点,以“零容忍”态度整治“蝇贪蚁腐”。一要筑牢民生领域防腐屏障。街道承担着低保、特困救助、保障性住房分配等重要民生工作,这些领域极易出现优亲厚友、截留挪用等腐败问题。要严格审核程序,加强对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查,确保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困难群众。同时,对民生资金的发放进行全程监管,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实现发放过程可追溯、可核查。二要拧紧工程建设监管链条。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民生工程,建立全流程廉洁防控体系。在招投标环节推行“电子评标+专家随机抽取”,施工阶段实行“监理旁站+群众监督员驻场”,验收环节引入第三方机构审计,对围标串标、偷工减料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并移送司法。建立工程项目“阳光公示”平台,实时公开施工进度、资金使用明细,接受社会监督。三要规范基层公共事务管理运营。针对街道辖区内社区经费使用、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等重点事项,推行标准化管理机制。建立社区事务“全流程线上监管”平台,对社区活动经费审批、办公设备采购、服务外包项目等实行“预算申报—公开比选—履约验收”闭环管理,所有流程同步在社区公示栏与政务平台公开;每季度由街道财政所、纪工委联合组建督查组,对社区经费使用合规性、服务项目实施效果开展“双核查”,并组织居民代表参与满意度测评,杜绝资金滥用、项目虚设等问题,切实提升基层公共资源使用效能。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构建长效监督治理机制。制度具有根本性、长远性作用。必须以系统思维推进制度创新,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优化街道党工委议事决策规则,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风险评估,防止“一言堂”。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将个人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情况纳入档案,作为提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推行岗位廉政风险点防控机制,针对财务、审批等重点岗位列出风险清单,制定防控措施,每半年开展风险研判与流程优化。另一方面,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针对监督力量分散问题,整合街道纪检监督资源,组建“大监督”工作专班,建立“日常监督+专项督查+交叉检查”联动机制。探索“派驻监督+片区协作”模式,打破街道地域壁垒,由区级纪检监察机关统筹调配监督力量,开展跨区域交叉检查,解决“熟人社会”监督难问题,以强有力的制度措施保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走深走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