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蹭饭”背后的廉政密码:董桂林带来的启示

2025-06-24 15:1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叶知秋

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纪检监察工委 叶知秋

  近期,河南鹿邑县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蹭饭”走红网络,他穿梭在乡村小道,带着碗走进村民家中,吃百家饭、唠百家嗑,用这种质朴的方式融入乡村、了解民情,从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干饭书记” 。他的走红,不仅为基层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廉政建设的深刻思考。

  从董桂林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廉洁自律最本来的样子。他“蹭饭”,但是从不白吃白拿,自带慰问品,每次的花费都要远超一顿家常便饭的价值,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吃群众一针一线”的廉洁准则。在当下一些违规吃喝问题仍时有发生的背景下,他的做法显得尤为可贵。他的“蹭饭”没有觥筹交错的奢靡,没有利用职权谋取吃喝便利的私心,仅仅是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这种简单纯粹的行为,体现出的是一种廉洁的作风和对纪律的敬畏,同时也给广大干部敲响了警钟:廉洁从政就是要在日常小事中坚守底线,不越雷池一步。

  廉政不仅仅是不贪污受贿,更体现在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上。董桂林通过“蹭饭”,挖掘出村民的真实需求,从村民口中得知村里的困难与发展建议后,积极协调资源解决问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别干部手中有权却不用来解决民生问题,而是将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工作中搞暗箱操作。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破坏了党和群众的关系。董桂林的走红,也反映出民众对清正廉洁、为民服务好干部的热切期盼。

  在新媒体时代,董桂林利用短视频记录“蹭饭”日常,让自己的工作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这是一种创新的廉政监督方式。以往,部分干部的工作较为封闭,群众难以了解其工作动态和作风表现,给一些不良行为留下了滋生空间。而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公众能够直观看到干部的工作状态和行为举止,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这种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促使干部时刻保持警醒,约束自身行为,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董桂林的走红并非偶然,他的“蹭饭”行为是廉政建设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廉政建设并非高不可攀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与群众的互动中,每一个为群众谋福利的决策里,每一个自我约束的细节中。广大党员干部应从他身上汲取力量,时刻牢记廉洁从政的使命,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兴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