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
商河县张坊镇纪委 闫晓礼
风声紧时便收敛,风声一过又反弹。在整治违规吃喝这场硬仗中,个别地方仍存侥幸,“躲猫猫”“换马甲”顽疾尚未根除。整治违规吃喝非应景之作、权宜之计,乡镇纪委身处一线,必须拿出“钉钉子”的韧劲和“绣花针”的功夫,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纪律真正在乡村大地落地生根,让清风正气在柴米油盐中浸润民心。
破“风过无痕”之虚,立“常抓不懈”之韧。“一阵风”心态是整治违规吃喝的大敌。检查组一走,酒局便从食堂转入农家小院;文件刚下发,违规接待便穿上“加班误餐”的新衣。这种应付心态,严重损害了纪律的威严和群众的信任。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暂停键”,更没有“休止符”。要推动监督常态化,让明察暗访成为悬在头顶的“利剑”,让“回头看”成为不打招呼的“回马枪”,使每一名干部都时刻感受到纪律的约束就在身边。唯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年复一年的深化,才能彻底清除“虚风”,让敬畏之心真正融入基层干部的日常点滴。
弃“简单粗放”之弊,求“精准执纪”之效。整治违规吃喝,最忌“一竹篙打翻一船人”。若不分青红皂白,将正常的工作用餐、必要的加班误餐与借机敛财的“人情宴”“变相请”混为一谈,只会寒了干事者的心,伤了基层的元气。乡镇纪委要当好“显微镜”和“探照灯”,既要精准识别“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如“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吃本级吃下级”“不吃酒店吃食堂”,也要深入田间地头、农家炕头,了解实情、体察民意。要善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错演变成大患。政策执行要如良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精准用药,既坚决斩断违规吃喝的链条,又保护好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与活力。
筑“标本兼治”之基,固“清风正气”之本。违规吃喝屡禁不止,根子在制度疏漏和监督乏力。乡镇纪委要着力推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推动完善公务接待、食堂管理等制度,让每一分公款支出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要紧盯村级“三资”管理,编制小微权力清单,严防“吃喝款”隐匿于集体账目;更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村民的“火眼金睛”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探头。唯有织密制度的笼子,扎紧约束的篱笆,形成人人监督、处处监督的浓厚氛围,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压缩违规吃喝的生存空间,让遵规守纪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整治违规吃喝,绝非一时一地之功。乡镇纪委应当以“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恒心,以“精准识别、靶向发力”的巧劲,以“扎紧篱笆、堵塞漏洞”的韧劲,守护党心民心,为乡村全面振兴铺就最坚实、最清爽的作风基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