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
商河县韩庙镇纪委 魏鹏
盛夏七月,热浪翻涌,比骄阳更为灼热的是席卷全国的反腐风暴。在密集的案例通报和严肃的执纪行动中,那些隐藏在“人情往来”“工作便餐”华丽外衣下的公款吃喝、违规接受宴请行为,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这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对“微腐败”实为大祸害的深刻认知,更是对由风及腐链条露头就打、反复敲打、坚决斩断的雷霆宣战。
吃喝之风,看似小事小节,实则“酒杯一端,原则放宽”,其腐蚀力与破坏力触目惊心。它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公与私的界限在酒精中逐渐模糊,人情往来悄然异化为利益勾兑的“润滑剂”。一顿饭、一场酒,往往成为请托办事的敲门砖、利益输送的掩护体。从舌尖的享受滑向索拿卡要的深渊,从违规吃喝走向权钱交易的贪腐,这条由风及腐的路径清晰可见。它是啃噬民生的“蛀虫”。挥霍的公款、侵占的村集体“三资”,每一分都是本该用于发展民生、改善福祉的宝贵资源。“舌尖上的浪费”和“舌尖上的腐败”,蚕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砸向的是民心这块最重的基石。享乐奢靡的吃喝之风,严重污染清净健康的政治空气。它如同“破窗效应”的第一块砖,若不及时遏制,极易导致纪律松弛、规矩失守,最终带坏一方风气。因此,整治舌尖上的“微腐败”,是对作风建设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固本之举,是守护民心、净化政治生态的必须之战。
七月的反腐战场,整治“舌尖腐败”的利剑锋芒毕现,体现出精准靶向与系统施治的高度统一。案例通报密集精准,细节直指病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近期密集曝光了多起典型案件,违规吃喝问题占据显著篇幅。通报内容直击要害:“矿泉水瓶装茅台”“躲进内部食堂搞吃喝”“虚列名目套取资金报销餐费”“反复接受管理服务对象高档宴请”这些生动而具体的细节,如同高倍显微镜,将“四风”隐身衣下的真相公之于众,也传递出“小节必究”的强烈信号。监督方式创新升级,穿透“隐身衣”。面对花样翻新、日趋隐蔽的违规吃喝,监督手段也在同步升级。税务发票数据的精准比对、公务用车行驶轨迹的智能追踪、商超酒类销售记录的定向核查……大数据监督如利剑出鞘,让那些自以为藏身暗处的“吃喝局”无处遁形。对于“不吃公款吃老板”“转嫁费用给下级”等新变种,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强化协同,深挖线索,形成强大震慑。执纪尺度寸步不让,深挖风腐根源。对查处的违规吃喝问题,决不满足于简单的“退钱、问责、通报”三板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深挖彻查,既严肃追究直接参与者的纪律责任,也深挖背后的利益链条和不正之风根源。对屡查屡犯、顶风违纪者,处分升级、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已成常态。同时,对那些视而不见、监督失责的领导,也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
当前,整治吃喝歪风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其顽固性与反复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整治“舌尖上的腐败”必须久久为功,下足绣花功夫。需在“常长”二字上持续用力。要克服“一阵风”思想,将监督检查融入日常、做在经常。紧盯重要节点、重点场所、关键人员,让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完善常态化明察暗访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让违规吃喝者时刻感受到监督压力。需在“细实”二字上深化拓展。要进一步细化公务接待标准、报销流程和审批权限,压缩模糊空间。强化村级“三资”管理,堵住村集体资金被吃喝侵占的漏洞。加强对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的监督提醒,引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需在“治本”二字上久久为功。坚持纠树并举,既要严查严处形成震慑,更要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规矩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推动移风易俗,营造崇尚清廉、抵制奢靡的良好社会风尚。让“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更加坚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