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
济南市天桥区官扎营街道纪检监察工作委员会二级主任科员 马鑫
当“面子工程”遇上群众刚需,当“数字政绩”撞上真实民声,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政绩?答案就刻在老百姓的获得感里——真正的政绩,是民心这道必答题的满分卷。
扭曲的政绩观,首先暴露在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村支书让七大姑八大姨“精准”吃上低保;卫生院副院长把病人当“提款机”;房产证拖了五年还在“走流程”……这些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微腐败”,像白蚁蛀空惠民政策的大厦。网友一针见血:“为啥举报信一转手,被举报人就知道了?”“办案人员咋就和被举报人推杯换盏了?”十年前的反腐“灵魂十二问”,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这背后,是群众对反腐效能的深度焦虑。“数字游戏”和“盆景工程”,则是脱离群众的“高级黑”。乡村振兴示范点“涂脂抹粉”,而隔壁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招商引资数字“注水膨胀”,落地企业却寥寥无几。当政绩变成报表上的“漂亮数据”、检查时的“样板盆景”,离老百姓柴米油盐的真实需求,早已差了十万八千里。
打破暗箱,阳光就是最好的杀毒剂。贵州毕节桥头村的吴大爷,如今是村委会触摸屏的“常客”。手指一点,村务账目、补贴发放清清楚楚。当村支书亲属违规吃低保的信息赫然在列,群众监督的“探照灯”瞬间让猫腻无所遁形。这不是科幻片,是基层监督的日常。“群众点题、纪委督办”的“网拍”模式,让监督直抵神经末梢。湖北省纪委监委搭建平台,群众动动手指就能“点穴”身边腐败。平台上线,线索如潮水般涌来,这哪里是举报平台?分明是汇聚民心的“反腐雷达网”。群众成了无处不在的“监督探头”,让“微权力”再难任性。破解“一阵风”,关键在长效机制。当监督从“运动式”走向“常态化”,当“敢举报”背后有制度撑腰,沉默的大多数才会变成反腐的“生力军”。民心,才是永不熄灭的监督之火。
树牢正确政绩观,重在用人“指挥棒”转向。“用啥人,就树啥风向标!”安徽旗帜鲜明选用“忠专实”“勤正廉”的干部,湖北构建“三责协同”机制,让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环环相扣,打破“自己查自己”的怪圈。让“会来事”的让位,让“干实事”的上位。湖南的实践启示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布大局,更要“脚踏实地”落好子。锚定宏伟战略蓝图,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每一个具体的产业突破、每一次实在的民生改善,都是宏大蓝图上最亮的星。战略的伟力,正蕴藏于解决“一件事”的细腻功夫中。制度硬约束与文化软滋养,缺一不可。赤峰市推动制定75项制度,把招投标的链条扎成“铁笼”;同时贯彻“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卸下“包袱”。既用制度的“高压线”震慑乱为,也用包容的“安全区”激励善为。当干部不再因“洗碗多而摔碗碎”战战兢兢,实干创新的活力才会奔涌。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政绩不是报表上的冰冷数字,不是领导案头的闪光简报。它写在老乡拿到房产证的笑纹里,刻在企业顺利投产的轰鸣中,融在百姓对明天更笃定的眼神深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