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春萌
责任编辑:张娜
大众网记者 任春萌 济南报道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非现场监管创新,而济南起步区已悄然交出一份创新答卷——以智慧城管系统为创新支点,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非现场监管体系,用科技温度护航企业发展,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这一“超前半步”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不仅重塑了监管模式,更为全市乃至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起步区样本”。
“慧眼”织就天罗地网 监管无感服务有感
走进济南起步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智慧中心,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全域工地的实时画面:卫星遥感全域扫描,无人机高空巡查违建动向,地面物联设备精准监测扬尘噪音……这套总投资289万元的智慧执法系统,正在以“空-天-地三位一体”的立体监管矩阵,重塑传统执法模式。
据了解,近年来,济南起步区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打造智慧城管系统。该系统突破传统人力监管局限,构建起“空-天-地”协同作战的监管矩阵:卫星遥感“天眼”对全域工地、违建进行影像比对,裸土覆盖、建筑变化等动态尽收眼底;无人机“空巡”依托10套基站覆盖750平方公里,双光摄像头配合自动巡航,实现流动摊贩、店外经营等动态违法行为的精准取证;地面物联“哨兵”深入工地、餐饮单位等场景,通过前端设备对渣土车未密闭、扬尘超标、油烟异常等违规行为进行秒级预警。
“过去靠人力巡查,效率低、冲突多。现在通过无人机巡查、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智慧执法系统,既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又提升监管精准度,展现‘非现场执法’和‘精准化监管’的创新实践。”起步区综合执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自2024年7月启动建设以来,形成了涵盖智能感知、线上办案、便民服务、智慧管理四大功能体系。
截至目前,该系统累计接入30余处新建工地,近100路前端智能设备,智能发现疑似违规事件近100条;扬尘问题减少50%,噪音问题减少40%,真正实现了监管“零死角”却“零干扰”的治理突破。
“指尖办案”温暖升级 执法效能几何倍增
自动关联前端感知设备抓拍的视频证据,系统一键生成带电子签章的文书,当事人扫码完成远程签字,电子文书实时送达手机——这场“指尖上的执法”,将传统60天的办案周期压缩至30天以内,生动诠释了“数字政府”建设的温度与效率。
“以前要跑五六趟,现在只需要一次就可以,连文书都直接送到手机里,效率提升了4到5倍。”某企业负责人连连赞叹。
这一变革得益于全流程数字化办案体系的构建。智慧城管执法系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线上电子审批,并嵌入所有文书模板,确保程序规范性的同时支持移动端审批。文书生成实现智能化突破,一键输出执法文书并自动关联签名、公章,效率显著提升。交互服务方面,当事人通过专属二维码即可远程签字确认,电子送达小程序直接将文书推送至手机,真正践行“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据悉,起步区城管工作紧紧围绕“温暖城管”品牌创建,坚持党建引领,创建“起步先锋,三色综执”品牌,全力打造“统筹、创新、担当、争优”的综执铁军。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建设时还搭建了案件要素关联矩阵,案件处理过程中可以智能匹配法条和裁量基准,进一步提升了执法的准确性和办案效率。未来还将与DeepSeek进行深度融合,通过AI训练打造案件全生命周期智能辅助系统,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显温度。
温度执法双向奔赴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在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执法温度”的深度融合。起步区推行“首违提醒”机制,对初次轻微违规行为通过系统发送整改提醒,逾期未改再启动执法程序。“换位思考才能赢得理解,我们既要守牢法治底线,也要体现服务温度。”相关负责人就告诉记者,济南起步区综合执法部秉承“智慧赋能,打造温暖城管”的目标,严格贯彻落实市局“三度”执法要求,致力于提升执法效率和当事人满意度,彰显执法温度促进执法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智慧监管不是冷冰冰的‘电子警察’,而是政企互信的桥梁。”该负责人表示。
目前,起步区智慧执法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方面,该系统成功推行了“非现场执法”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强化证据收集,有效发现各类违规问题,从而革新了传统巡查机制,减少了办案过程中的冲突,并显著提升了执法办案效率;另一方面,该系统还打通了市、区各级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
济南起步区智慧城管系统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执法模式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还通过科技赋能彰显执法温度。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理”,济南起步区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放管服”改革的深层逻辑。当科技利器遇上温度执法,不仅重构了城市治理的效能坐标,更在“无感监管”与“有感服务”的平衡中,描绘出营商环境优化的新图景。
初审编辑:任春萌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