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370)夫妻辞职办“私塾” 14年风雨同舟国学路

2020-10-29 11:21:4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苑文飒 济南报道

  “个人推广国学,的确太不容易”,凭着对国学的热爱,郑谦和、李莉夫妻二人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创办了慈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用德行学问影响感化着每一个人。公益传播国学14年,其间有道不尽的坎坷,可是看着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国学,受益于国学,俩人觉得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右一为济南市长清区慈光国学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山东尼山书院儒学讲堂讲师及儒学进社区项目指导老师郑谦和

  夫妻二人结缘国学 一拍即合踏上公益传播路

  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戴着一副银边大框眼镜,举手投足间谦恭有礼,郑谦和给人的印象确如其名。

  2003年,33岁的郑谦和还是山东省科学院一名财务人员,接触国学文化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年轻时好胜心强,追求功名利益,一味赚钱。殊不知何时忘了本,越追求越迷茫。这时候再看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潜心研习传统经典3年,郑谦和感受到社会急缺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他放下安逸的省直单位待遇,成为一名社会义务志愿工作者。2006年,郑谦和开始在全国各地学习、宣传国学文化,并在各地兴办义学,举行国学公益讲座。

郑谦和在山东省文化厅尼山书院国学讲堂授课

  后来,他成了山东尼山书院儒学讲堂的讲师,遇到了志趣相同的爱人李莉。“憧憬着带领一群人诵读国学经典”,相差10岁的两人一拍即合,在长清区创办慈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免费教授国学经典,开始了公益传播国学之路。

  办学七年无收益 自掏腰包坚持“公益”到底

  办学之初,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筹措不到办学资金,郑谦和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归置教室,采购硬件。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这个传出阵阵读书声的地方是长清区石店村曼寿山脚下一处民居,也是慈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一处分校。房主同样是国学文化爱好者,与郑谦和算是“同道中人”,给了3年免费使用期。院落内南北两座小楼分别设置了课堂、餐厅、宿舍,置身其中,颇有几分旧时私塾的简朴与安宁。

开展社区儒学讲堂公益讲授国学传统文化

  “一路走来,像这样支持的人很多。得知学校情况后,有人自愿来当义工,给学生准备饭食。学生家长纷纷捐钱捐物,但只够老师、学生的生活费用。”办学七年来,郑谦和从不收取学习费用,坚持“公益”到底。“传统文化是成就一个人的基础,把国学经典正确的、广泛的向社会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国学,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这份回馈是无价的。”郑谦和说。

  志愿者进乡村供粥奉衣“四进”加强文化辐射力

  近几年,国学热潮兴起,来找郑谦和学习的人多了,新的麻烦也来了:师资力量薄弱,场地条件受限。

  为此,他与爱人李莉积极开展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培养国学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在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团体举办国学传统文化讲座,策划举办各种儒家礼仪、论坛活动,培训得来的费用全部用于学校运营。

为当地百姓捐赠新衣

  随着志愿力量愈发壮大,郑谦和成立慈光国学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国学文化进乡村”活动。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奔走在田间地头,支起免费茶水摊,煮上热腾腾的八宝粥,向村里老少普及传统文化。“互助乐善、供粥奉衣、儒学讲座、孝亲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把国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教学合一,言行一体。”

组织公益赠书活动

  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郑谦和计划把传统文化触角向更多群体延伸,与教育部门、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教育管理,让国学培训实现最大价值。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郑谦和盼望着更多人能踏下身来潜心研习,让国学知识回归正统,持续发挥价值,国学热潮“虚热”变“实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苑文飒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