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稼轩故里四风闸 700人村子已无人姓辛
来源:大众网 2015-03-21 23:24:00
历城自古便有稼轩故里的称号。辛弃疾,这位神州景仰、环宇瞩目的伟人,被历城父老世代怀念的一代民族英雄,出生在历城区临港街道办事处四风闸村。近日,大众网记者走进四风闸探寻辛弃疾故居,英雄虽已不在,纪念祠、辛家坟、神秘老楼、800岁古槐,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辛弃疾曾经生于此、长于此的痕迹。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辛弃疾纪念馆正门牌坊
纪念祠内景
纪念祠院落巍峨庄重
两侧展室
展室以文东武西壁画的方式再现辛弃疾活捉逆贼、呈现《美芹十论》等历史画面。
两侧展室
辛弃疾塑像
辛家坟旧址
800岁古槐
老楼已经岌岌可危
王秀兰老人回忆老楼旧事
任志明老人向记者展示他手写的《幼安忠义录》
文/片 记者 张娜 宋立鹏
历城自古便有稼轩故里的称号。辛弃疾,这位神州景仰、环宇瞩目的伟人,被历城父老世代怀念的一代民族英雄,出生在历城区临港街道办事处四风闸村。近日,大众网记者走进四风闸探寻辛弃疾故居,英雄虽已不在,纪念祠、辛家坟、神秘老楼、800岁古槐,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辛弃疾曾经生于此、长于此的痕迹。
纪念祠记载辛弃疾的戎马一生 每天接待百余人
辛弃疾纪念祠位于四风闸村东南,紧临济青高速。在一片阡陌交通的村舍映衬下,纪念祠犹未巍峨庄重。
历城区辛弃疾纪念馆馆长韩祥说起纪念祠的建成历史,如数家珍。1989年,历城区公布“稼轩故里”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先贤,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6月历城区政府动工修建辛弃疾纪念馆,1998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
纪念祠占地29亩,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仿宋,设计严谨,造型巍峨肃穆。步入石坊,有武中奇亲笔书写的“辛弃疾故居”五个大字。
记者穿过碑亭,绕过塑像,进入仿宋山门,迎面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书写的苍劲有力的“稼轩故里”雕刻石碑。正北方三座高大展厅,正中展厅展示了辛弃疾生平事迹,综合运用书法、绘画、摄影、木刻、雕塑等艺术手段,以及珍贵的文献、资料,集中、浓缩、生动、形象的介绍辛弃疾豪迈而又坎坷的一生。两侧展室以文东武西壁画的方式再现辛弃疾活捉逆贼、呈现《美芹十论》等历史画面。
“一期工程主要指纪念祠前院。后院是二期工程,目前尚未对外开放。”韩祥说。穿过一个窄小木门和一片竹林,后院也近在眼前。纪念祠后院也是仿宋民居院落,运用彩塑再现辛弃疾“幼承祖训”、“聚义抗金”、“夜闯敌营”、“挑灯看剑”等场面。民居两侧仿建了辛弃疾侨居铅山时所钟爱的“瓢泉”、蛤蟆塘“等景观。
韩祥告诉记者,别看纪念祠位置略偏僻,但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学生和游客前来。仅去年一年,纪念祠就接待了近7万人,平均每天接待百余人,来访者多是学生和市民。现在,辛弃疾纪念馆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免费开放,同时每年举办大量活动,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700人故村已无人姓辛 唯有老坟诉说当年旧事
四风闸就在纪念祠背面,中间隔着一片树林。
四风闸村支书王如虎说,这片树林就是辛家坟的旧址了。辛弃疾少怀壮志,才华出众,22岁在家乡聚义抗金。起义后,辛弃疾随之离开家乡,当时的辛家在四风闸是大户,担心因为辛弃疾抗金受牵连,后人便迁到泰山附近,自此,四风闸便没有辛家人了。
但是村里的辛家老坟犹在。渐渐地,这里闲置下来,成了一片树林。现在村民们也都称呼这片树林为“辛家坟”。
王如虎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700多口人,没有一个人姓辛。
除了辛家坟确实存在着,还有两处痕迹,村民们普遍认为都和辛弃疾有关,但并无可靠证据。一处是一棵树龄800多年的古槐,还有一处是一栋神秘的老楼。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记者在一户村民家的院子里,看到了这棵古槐。“老人们都说是辛弃疾亲手种下的,但不知道真假。”已经81岁的四风闸村村民任志明老人说,这棵古槐生命力很旺盛,曾经多次遭遇危机都顽强活了下来。
三层老楼年龄成谜 曾被村民称辛家花园后墙
村里那栋神秘老楼,和古槐几步之遥。
老楼为三层,也是宋代建筑,外墙、檐顶已经毁坏,看起来岌岌可危。已经93岁的老人王秀兰就住在老楼旁边。对这栋老楼,老人记忆深刻。“我嫁来四风闸的时候才17岁,那时候我婆婆就跟我说,这栋楼得有700多年历史了。”王秀兰说,那时候村民分地,都是以“辛家花园后墙”为起点,而“辛家花园后墙”位置,就是指的这栋老楼。
研究少年辛弃疾家乡旧事多年的张兆金是临港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他说,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些事情来看,当年辛家是大户人家,住着大宅院,被称为辛家花园,而这栋老楼,从布局和建筑构造上看,很有可能是辛家宅院的后院阁楼建筑。
81岁老人痴迷研究辛弃疾 手写20万字《幼安忠义录》
除了老楼、古树、纪念祠,四风闸村仍然有人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着辛弃疾的一切。他就是被村民称为“辛痴”的任志明。
81岁的任世明痴迷辛学50余年,到处搜集关于辛弃疾的故事,用工整的小楷写了20余万字的《幼安忠义录》。在他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记者看到了满满一屋子手写书籍、字画、材料,全都与辛弃疾有关。
任志明告诉记者,史料记载的多是辛弃疾23岁离开四风闸之后的事迹,关于辛弃疾少年成长的故事却少有记载。虽然四风闸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辛弃疾少年时候的故事,但只是口头流传,没有形成文字。因此,任志明才想把这些民间故事搜集起来整理成书。
老人共搜集到辛弃疾的词作630首、诗130多首,家里关于辛弃疾的书籍多达58本。记者看到任志明编写《幼安忠义录》分上下集,以诗歌体的形式书写而成,共20册,20余万字。上集讲述辛弃疾在四风闸村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才华显露,立志报国:“十年寒窗读圣贤,立志成年补西天。”“虎胆英雄驱强寇,气壮山河幼智星。”下集主要写辛弃疾战场英勇杀敌的事迹以及晚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金营布设鸿门宴,幼安闯过鬼门关,舌战此贼智用武,凯歌归回而平安。”
张兆金介绍,在老人书写的诗歌体的基础上,他重新整理了少年辛弃疾的传说事迹,并成书《少年辛弃疾传奇》(暂定名),这本记载辛弃疾少年时期故事的书籍,也很快就要出版了。任志明老人和张兆金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辛弃疾文化,了解他的故乡四风闸,这也是很多四风闸村民的心愿。
相关链接
辛弃疾少怀壮志,才华出众,22岁在家乡聚义抗金。曾单骑追诛义端,夜闯敌营生擒逆贼张安国,义勇双全,尽显齐鲁豪杰本色,南宋朝野为之震动。南归后,他梦寐以求的是反抗民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曾上《美芹十论》,进《九议》,慷慨论述治军恢复大计;历任地方官吏时,创建“飞虎军”,弹劾污吏,宽征薄赋,赈灾救民,政绩显著。由于南宋朝廷腐朽偏安,辛弃疾报国无门,反屡遭诬陷罢官。南归40多年中,被迫居家赋闲20余载,但他不计个人得失,矢志匡复,毕生不悔。
他将悲愤化词章,以“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之势,写下长短句六百余首,堪称千古绝唱。辛弃疾与苏轼共创豪放先声,对词坛产生深远影响。
1207年,辛弃疾壮志未酬含恨病故,终年68岁,葬于江西铅山阳原山麓。
责任编辑:张娜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