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年俗:大年初四恭迎灶王再扔穷

2020-01-28 09:36:29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6b08aaa8d0bdcc19e4a3d30491e366e2.jpg

 

fc378625829359a5b07ba76516bc7945.jpg

  大年初四不出户,灶神好往家里驻。

  在山东多地,有大年初四灶王爷要下凡点查户口的说法。所以,家家户户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除了灶神,山东多地也推崇火神。乡亲们一心想着日子红红火火,所以在除夕日,山东普遍流行“照庭”,即在除夕夜于门前燃材照亮门庭,以趋吉避凶。

  而火一旦成祸,让人难以承受,便有了“送火神”之仪式。这一天,有些地方的乡亲,会将玉米梗或麦秸绑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在鲁中山区,大年初四傍晚,村里的组织者就集合大家伙儿一起,做仪式的准备工作。

  不论是火神,还是灶神,都与先民们崇拜散发光与热的火有关。相传,火神的原型是祝融氏。其中,“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似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融”是形声字,通“鬲”这种烹饪器,本义是炊气上升。所以,“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掌火,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人。

  在先民那逐水而居的部落里,有一堆堆取暖、驱兽的火在夜晚闪耀,上面逐渐有了取土而造的各种做饭设备,便是他们的灶。后来,火神、灶神逐渐融为一体。随着农业发展,先民们有了固定的住所,遂将火引入室内,“家”有了雏形,灶神与火神又逐渐分离。在千百年的口头相传中,灶神逐渐被描绘成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得到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先有灶,而后才能有美味。关于过年,每个人可能都有一箩筐与美食相关的记忆。作为年俗之一,灶王爷回归时,山东多地有全家人一起吃折箩的民俗。这里的“折”属于动词,就是倒过来、倒过去的意思。所谓“箩”,是名词,就是箩筐的意思。“折箩”的构词理据,就是把酒席结束后的各种剩菜,集中倒入箩筐的意思。

  在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老人所著《孔府内宅轶事》中,叙及她的父亲孔令贻时,如此回忆:父亲喜珍馔美味,亦爱吃“渣菜”,问其为何?“说是有股酸味,好吃”。

  这渣菜,其实是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的烩食。据说每逢曲阜城里的大户喜庆之筵,孔令贻都会派差人端着盆去索要“渣菜”。当然,那些大户不会真给残羹剩菜,而是让厨师现做再混在一起烩烩,颇像今天的工艺品做旧成“古董”。据说,这“折箩”如果做得不像,孔令贻便不爱吃。

  在鲁南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这种习俗:红白喜事剩下的菜肴混在一起,由主家送给村里的各家各户;正月十五时,也将过年剩下的肉菜混炖,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烩……现在看来,如果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折箩”或许算一道美味。

  大年初四,山东各地乡亲们还会将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更重要的是,在这天深夜,乡亲们还会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敬财神。

  俗传大年初五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经商的民众更是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到了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无论经商与否,百姓们都会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表示欢迎财神。

  其实,这种“抢路头”倒不是拜金思想在捣乱,而是一种自带娱乐性质的心理调适,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为节日多添几分喜庆气氛。旧时,百姓们过着单调而闭塞的生活,需要不断地进行精神调节。而围绕二十四节气展开的不同节日仿佛数把钥匙,打开种种心锁。不仅小孩爱过节,大人也喜欢过节。山东半岛有句谚语:“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岂止是招远人,周围各县一直都是七月初六过七夕节。许多节日也都提前一天过,比如这大年初五的财神诞辰。

  大家都盼着节日来的时候快一些,去的时候慢一些。唐诗人苏味道“玉漏莫相催”的诗句,倒恰当地反映了这一心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业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