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帆
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下发通知,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允许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地“攀高”风气愈演愈烈,摩天大楼遍地开花。很多建筑争相竞逐市内、省内、国内“第一高”的名号,一些城市也希望以绝对的高度优势,打造“城市地标”“城市名片”,刷新“城市天际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争议。
500米限高令,意在遏制这种不良风气,让城市地标建筑回归正确的、良性的轨道。
更高,不意味着更美
建筑,作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民族技术和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都以独有的尺度被人们高度关注。
地标建筑,绝不能只追求绝对的高度,而要回归人本、因地制宜,利用和适应基地及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人性化尺度设计,尊重人的需求和使用者的体验感受。
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环境层级的尺度,即地标建筑所处的环境元素,包括地理地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这些元素能与地标建筑的存容相吻合,并以地标建筑设计为依托,定格区域环境设计,赋予地标建筑动态和生命,造就相互连接、层次复杂、持续变化却又相对沉稳的现代都市情景,既突出城市地理区域特色优势,最大化地满足和适应人的视觉和心理需求,让不同观者产生相同共鸣,也让相同观者产生不同共鸣,这是地标建筑所注重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准表达。
建筑层级的尺度。地标建筑在人们舒适的视觉距离以内的时候,被作为个体来观赏,此时被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凸凹、体量分割、门窗洞口、颜色划分等中级的尺度元素。这些元素彰显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素养和建筑特色,在满足“便民、惠民和为民”设计理念的前提下,使地标建筑和树木、水、石等元素一样,作为一种内嵌的生活空间要素而织进都市肌理,建筑元素和景观设计共同构织城市生态文化,因势形象地突出地标建筑的意义,使其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性,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创造具有震撼力、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域名片。
细部层级的尺度。包括地标建筑的材料质感、颜色微差,面砖的贴法、砖墙的砌法,以及装饰线角、雕刻等建筑细部,于细致中见韵味,简约中求典雅,突出地方特色,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思维空间,从而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其所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典型而独特的记忆。
“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在尊重地方文脉及自然的基础上,既“道法自然”,又巧夺天工,使地标建筑的设计在“道”的理念的支配下,与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活力四射的有机生命共同体;同时以当地环境资源为核心,在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和保证材料的本体性能,运用现代科技使其与人们的需求完美契合,突出地标建筑的灵魂与核心,使地标建筑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体现城市精神、彰显区域特色。
城市的“北斗星”
彻底摒弃“大”“洋”“怪”“重”的错误审美,不可能由单个行业推动、单种技术支撑、单个系统服务,而应以一种整体思维方式,从系统和战略的角度,在技术、教育、商业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动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普及、联合、渗透,形成一体化融合构筑地域经典。
地标建筑作为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也要融各种优势技术于一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将其他领域、地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按照生态建筑的原理加以改进、调控、发展,融合为新的生态技术。
同时,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异构性决定了这些技术并不能在城市建设中独立运用,它们的终极目标是协同为城市发展服务,由技术本身转向人们对“美”的体验和绿色环保的要求。应通过各种嵌入式传感器、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融合,以人的视觉需求、情感需求和运用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提高地标建筑的整体智慧和“自适应”能力。
地标建筑不仅要依靠外形和体量,成为城市发展的“扩音器”,还应作为一个城市的“北斗星”和“方向盘”,在帮助人们识别地理位置的同时,更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首先想到的聚集地点,尤其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平台,能够满足人们聚会、娱乐、教育、商务等各种活动需求,是一种兼具景观、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城市标签。
对此,应搭建共享平台,使地标建筑与城市其他建筑,由“此消彼长”变为“此长彼长”,实现融合级增长;应充分发挥地标建筑在城市文化载体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体验,满足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引领,而非追随
地标建筑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其对文化的影响上。因此,不论外形还是功能,都应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努力成为“时尚策源地”和“时尚引领者”。
地标建筑引领“时尚”,不是追随“时尚”,更不是“维新维奇”;是一种新思潮的体验和导引,是与时尚潮流相融合,并能引领潮流,给区域和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地标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形象代言者”,“时尚”不应只是为了修饰,而应演化为城市追求真、善、美的一种标志。
由时尚和创新赋能,地标建筑的打造其实是一个跨界产业,其边界是模糊的,由此会形成新的产业链、新的生态圈、新的运营管理和新的服务模式,通过灵敏的感知设备和智慧云端,构建面向公众的完备的服务体系。
而在人类创造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地标建筑也必将成为建筑创作的添加剂和催化剂,蝶变为真正的“城市风向标”。
(作者李玲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帆
8月5日15:30,小清河洪园闸大、小闸门全开度开启,对河道实施预泄,以做好迎接强降雨的准备。根据防汛预案,护城河东、西节制闸于16时开闸放水,降低护城河水位,确保行洪安全、顺畅。[详细]
北风短时南风3级,雷雨时阵风7~8级 气温24~27℃莱芜高新区 下午到傍晚阴有雷阵雨,今天夜间到明天夜间阴有暴雨局部大暴雨,伴有雷电 北风短时南风3级,雷雨时阵风7~8级 气温24~27℃[详细]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地“攀高”风气愈演愈烈,摩天大楼遍地开花。很多建筑争相竞逐市内、省内、国内“第一高”的名号,一些城市也希望以绝对的高度优势,打造“城市地标”“城市名片”,刷新“城市天际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争议。[详细]
8月6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济南市交通局了解到,《新建至济阳区(先行区)有轨电车工程勘察测绘中标公告》与《新建至济阳区(先行区)有轨电车工程初步设计中标公告》分别于8月4日、5日发布,新建至济阳区(先行区)有轨电车工程初步设计、勘测单位已经确定,济南[详细]
近日,济南市交通局发布了《新建至济阳区(先行区)有轨电车工程勘察测绘中标公告》与《新建至济阳区(先行区)有轨电车工程初步设计中标公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