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谢玮
先民制陶场景复原。
龙山黑陶传承人张国庆
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几纵横。跨越平阴、长清、槐荫、天桥、历城,黄河来到了章丘段。这里有山东最早的村落—西河小荆山聚落,这里有亚洲第一座大型城市—城子崖龙山古城,这里还有第一条古代“高速路”—“周道”……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章丘是真正的“老济南”。泥与水于此糅合,铁与火于此涅槃,创造出了传承千年的黑陶、冶铁文明。而如今,这份经久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气魄,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真正的“老济南”:8500年文明史
谈黄河文化,章丘一定是必考点。考古学证明,史前文化大致经过了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五个阶段。其中,“西河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是首先在章丘发现。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章丘区龙山街道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经过之后60多年间的数次挖掘,终于确认了相互叠压的三个时期的城址。这些埋藏在时光隧道深处的人类文明碎片,自此重见天日。
据了解,山东大型史前文化遗址一共7处,章丘段占了4处。西河遗址、焦家遗址、城子崖遗址、东平陵城遗址……这些古代的文化遗存,无声地把中华文明的进步旅程拉到你的面前:8500年前,先民从大山的洞穴中和茂密的森林里走出来,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的西河叫停了他们的脚步。他们驯化粟米、和泥制陶、掘壕放水围城、酿制“桑葚美酒”,在这片绿野间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6500年前,焦家村的先民建设出原始国家雏形,依靠黄河水制造的陶器“鼎”“鬲”,最终成为了阴阳学说的象征。
5000年前,亚洲第一座大型城市城子崖古国在此兴盛。黄河水酿造了中国第一杯“米酒”,也被埋在了第一条“石灰面”城市道路。而此时的先民已经能够利用水的离心力制造陶器,最具代表性的蛋壳高柄杯,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
2000年前,依托水利之便,东平陵城成为中国“冶铁”中心,铁匠已名闻天下,甚至出现了异地贴牌生产方式。这里是真正的老济南,直到西晋永嘉年间,“济南府”才因气候干旱迁往历城,所以才有了“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传说。
……
沿黄而居的人们,在日常的生产作息中孕育出敦厚且磅礴的华夏文明,也使得黄河成为中华民族唯一的“母亲河”。如今,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已在千万年的文明迭代中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表征。
黄河街道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荷花节现场
黄河西瓜
○唯一的黄河街道○
从“黄祸区”前往“幸福河”
章丘区黄河街道,是黄河沿线唯一以“黄河”为名的街道,最近的小村距离黄河岸边只有1公里。
由于交通闭塞,村民们长期靠种植粮食为生,“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我们都是用人力车推着玉米、地瓜,走几十公里去明水、圣井的大集上,换些煤炭和生活用品,那会儿全村日子都苦,连一个富农都没有。”黄河街道村民杨金水回忆,最难熬的是水灾,为了防止洪水侵袭,宅院大多建在四五米高的土堆上,“俺结婚时为了垫土堆,把家里耕牛都累得趴下。”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既要“斗河”又要“养家”的1.2万河滩人民,无时无刻不期待着早一天能“走出去”。
2017年,黄河街道滩区迁建提上日程,一下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但“地由谁来种、怎么就业、生活成本高不高”三大现实问题却让人摇摆不定。为了让村民吃上“定心丸”,当地政府提出了“三区共建、产城融合”的新路子。
街道一方面大力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将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投资2亿元进行住宅区、商业区、农业区三区同步建设,给村民新的工作机会。从天然气、自来水、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绿化亮化、中小学一体化、幼儿园、养老康养中心、商业中心、公墓等硬件需求,到基层党建、为民服务、社区管理等软件需求,再到乡愁记忆、乡村文化、乡风文脉等精神需求,都与“幸福河”社区建设一并考量。
大家看到报道的今天,也正是第一批村民乔迁新居的“好日子”。156栋楼、4370套新居里,地砖墙砖、免漆实木门、燃气灶、抽油烟机、太阳能热水器、取暖壁挂炉样样齐全,正等着“拎包入住”的滩区人来开门。
○祖孙三代黄河情○
从扛枪巡堤到无人机飞舞
在章丘黄河河务局防汛办公室主任李林洞记忆里,外公张习之有一张70多年前的老照片,破损、干黄、褪色的照片上,是清一色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背着步枪的“年轻人”。
“都是新中国成立前黄河修防处的。”1948年,年仅19岁的张习之孤身一人来到章丘黄河河务局工作。此时正值济南战役期间,虽然章丘处于解放区,但对岸尚未完全解放。黄河土堤距离国民党阵地并不远,平日里巡视需要背着枪防身。
那时条件比较艰苦,不仅要“防敌”、“防洪”,还要自力更生“搞生产”。房前屋后,都是菜园子、粮田,老乡们都说“到河务局当临时工,不如回家种两沟葱”。“看着外祖父生活工作条件艰苦,我父母也从济阳搬到这里,方便照顾他。母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而父亲则来到局里,也从事了黄河工作。”
“他上班那个年代机械还很贵,防汛主要依靠人力。”李林洞回忆,6岁腊八节那天,父母突然间不让他出门了,因为“马家控导冰塞了,蒋家这边大坝被冲开漫滩了,你们在家待着别乱跑,我们堵口子去。”全局所有职工,与随后加入的军队和群众,一起用手拉、用肩扛,把一块块石头、一个个土袋筑成水上长城,花了好几天终于堵上了开口。“那会儿正是大寒,地冻得梆梆硬,一铲子下去,只能带起来点儿土皮。”
在两代人的感召下,李林洞退伍后到了章丘黄河河务局工作。从黄河(镇)管理段到防汛办公室,他亲眼见证了现代科技手段对防汛工作的助益。现在的大堤上无人机空中飞舞,无论河势多么复杂,地势多么险峻,都能把情况尽收眼底;不远处电动打桩机开始工作,“咚咚”一响,木桩就被迅速钉入土中;……这些机械大大提高了防汛抢险的工作效率,让险情能够更早被发现、更快被处理。
今年,章丘黄河河务局在走廊上设置了黄河知识文化墙,组织了职工子女来参观。李林洞说,“这些孩子里,也许有些会成为黄四代,也许有些不会。但至少,他们会带着我们几代人的记忆继续走下去。”
○生态补源白云湖○
从“白云不洁”到“以花为媒”
片片舟帆迎朝出,点点渔火暮晚归;莲叶接天无穷碧,芦花飘香潵金秋——这是旧时“章丘八大景”之一,“白云棹罢归来晚”的白云湖。
白云湖是一个河渠纵横、泊沼接连、水陆交织如网的天然湖。《章丘县志》载“溪谷缕注,众水潴而为湖,白云英英出其中,湖因以名”。然而,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渔业,2.5万亩的湖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1400多个鱼塘和养殖场,粪污横流,“白云不洁”,生态环境急转直下。
2017年起,白云湖实施了退渔还湿工程。次年,黄河水量调度部门首次下达了河道外生态用水计划。除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也被列入黄河用水计划,正解了白云湖之急。
如今,长江水、黄河水、泉水三水共济共拂湖池,净化了微瑕的“白云”。采访时正值盛夏,行走在堤岸上,两侧垂柳迎风招展,映日荷花争奇斗艳。有人手抚柳枝,有人席坐树下,路边的中巴车运来一批批追赶“荷花汛”的游客。
荷花不仅在白云湖内部,村村靠湖、家家连水的湿地内到处都是接天荷叶。“欲争鲜藕市,巧借花为媒”,这几年,随着白云湖生态的修复,一年一度的“荷花节”越办越红火,沿湖11个村种植了上千亩浅水藕。沿着黄河边上的胡家岸闸向白云湖行进,走到云湖南路,路旁阡陌纵横、翠柳摇风、碧荷盈香。
○农业生产“呱呱叫”○
黄河水浇出甜蜜事业
章丘百姓常说,“黄河的地是个宝,种啥长啥,种啥啥好。”这里以前有“黄河三宝”的说法。大米、鲤鱼、甜西瓜,是黄河的丰沛水源对章丘的馈赠。
尤其是黄河街道的西瓜。从500多年前就在富硒的黄河沙土之上破土,“籽如宝石瓤如蜜,黄河西瓜甜到皮”,就是古人对它的赞誉。现在的黄河西瓜,依旧是绿色、生态、无公害,但用科学的种植方式为其添加了钾、钙、镁、锌等五十多种矿物元素。黛玉、冰淇淋、金蜜童……每年从4月开始,就能在济南市民的餐桌上看到“饮黄河水”长大的黄河西瓜。
黄河西瓜品种不断丰富的同时,甜蜜事业的家族也在不断壮大。在隔壁的高官寨街道,同样“顶呱呱”的甜瓜也依托黄河区位优势逐渐壮大。“掰一块,才吃几口,手上已经黏糊糊,汁液甜得齁嗓子,不仅甜脆爽口,还有一丝淡淡的酒香。”
这里的甜瓜是济南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有些产品还出口到了欧美地区。采访时有农户当场给记者算账,“我有11个棚,一个棚需要2000株苗,一株苗能产3斤左右甜瓜,一年产三茬,按照平均亩产7000斤,每个棚能挣3万元多元,除去苗子和肥料的成本,一年的收入能有20多万元。“这样的收入,在俺们村才算中游水平。”
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流蜜的土地”成为了沿黄人民“金山银山”的聚宝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谢玮
8月5日15:30,小清河洪园闸大、小闸门全开度开启,对河道实施预泄,以做好迎接强降雨的准备。根据防汛预案,护城河东、西节制闸于16时开闸放水,降低护城河水位,确保行洪安全、顺畅。[详细]
北风短时南风3级,雷雨时阵风7~8级 气温24~27℃莱芜高新区 下午到傍晚阴有雷阵雨,今天夜间到明天夜间阴有暴雨局部大暴雨,伴有雷电 北风短时南风3级,雷雨时阵风7~8级 气温24~27℃[详细]
这里有山东最早的村落—西河小荆山聚落,这里有亚洲第一座大型城市—城子崖龙山古城,这里还有第一条古代“高速路”—“周道”……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章丘是真正的“老济南”。[详细]
记者8月7日从济南公交获悉,泉城路商业街限时步行试行今起实施,为有效满足泉城路及周边区域乘客出行需求,济南公交制定了周密的营运组织保障方案,全面做好泉城路商业街限时步行试行后的各项公交营运组织保障工作。[详细]
8月6日下午,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筹备工作推进视频会在济南召开。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济南市委相关领导以及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组织专班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市党委宣传部长、分管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局局[详细]